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路向东看运河

(2023-09-21 05:42:22)
标签:

文化

情感

感受

一路向东看运河

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当秋风轻轻拂去夏天的燥热,我又开始了行走大运河的文化之旅行动。魂牵梦绕的大运河啊,我又一次来到阜城县大运河畔,继续探寻和思考大运河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观赏和感受沿途地灵人杰的美丽盛景。

20236月,我年满59周岁,工作退休的时间进入倒计时;20238月,我行走大运河、研究大运河进入第7个年头日。为充分利用、更好度过工作历程中剩下的最后一年有限光景,我决定再走一次大运河衡水段,从北向南分期分段适时而行。用新的视觉,拍摄新的景观,探寻新的风物;用新的理念,记录新的变化,书写新的文章。

于是,按照既定计划,我将要乘车先奔向阜城县霞口镇张华雨村——这里是大运河衡水段的最北(末)端,大运河从这个村庄的东侧流出衡水(阜城)、进入沧州(泊头)境地。我从这里沿着大运河的左(西)堤岸逆流而上,再寻访一次大运河衡水段。通过这次行走大运河,为自己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写下富有特殊意义的一笔。

清晨740,我乘坐上“衡水—铁匠—霞口”的客运班车,开始了既定行程。初秋的衡水大地,到处是“五谷丰登,秋香万里”的喜人景象。从市区到阜城县城55公里,国省道干线连接,从040省道到339国道(原383省道、千武线),一级公路,车轮滚滚,交通流量巨大;从县城到霞口镇44公里,原为县级公路,现升级为336省道。2018年改造完成的这条二级公路,经过近数年的使用,越显标准低、病害多、路况差,特别是沿线重型车辆增多、混合交通增大,超载负重更是苦不堪言。当日途中还赶上2个沿路集贸市场进行活动,客运行驶起来并不顺利畅通。

一路东行,一路遐想,大运河在我心中流淌。曾记得6年前的2017818日,我来到阜城县,沿千武线奔码头镇,第一次开始了行走大运河。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鬼使神差的爱上大运河。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利用业余时间,我历经8次(天)亲临大运河现场,行进在大运河左堤岸上,走遍大运河衡水段全程179.05公里,记录沿河文化遗存,了解沿河风土民情,搜集沿河人文故事,拍摄沿河风景。后在网络上陆续发表50篇大运河散文随笔。我成为了全程行走大运河衡水段、全面记录了解大运河衡水段的第一人。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是“流动的文化”,所形成的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国东部文化最厚重的地区。而全面研究大运河,整理衡水大运河文史资料,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成为了我今生业余生活的至尚追求和最大爱好。

大运河河北段,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开凿始于东汉末年,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全长530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其中,大运河衡水段位于市境东部与沧州市、山东省德州市交界处,由南向北流经衡水市的故城、景县、阜城三县。总流程为179.05公里,约占河北省全长的1/3左右。大运河衡水段是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在全长179.05公里中,卫运河64.1公里,南运河114.9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俗称“卫运河—南运河”,故城县内称“卫运河”,景县、阜城县内称“南运河”。

大运河,跨越古今、纵贯南北、连接中外。我和大运河结情缘,深深爱上大运河。179.05公里的衡水大运河,流经3个县、14个乡镇、120个村庄。几年来,我不停地走,寻访走遍多次,写出了大量散文游记文章,并整理出史料文集《衡水大运河》,全面阐述了大运河衡水段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大运河,宣传大运河,赞美大运河,为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做贡献。

一路向东奔运河。大运河畔著名的霞口镇就在眼前了。我走进了霞口镇,走近大运河,这个阜城县境内最东北角乡镇所在地,这个大运河流淌着的、向有“鸡鸣听四县”的地方。霞口,依河傍水,对于我有着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故事,我停顿在街道南侧的乡镇人民政府门口前,“还要继续北上,赶到张华雨村境地,那里才是我行走的起点。”

从霞口镇到张华雨村东北大运河交界处还要有近4公里路程,有一条南北通衢的乡村公路连接。而我放弃行走乡村公路,选择了大运河左(西)堤行走,这样,尽量多接近大运河,尽快走上大运河。堤顶路上油面路,绿树灌木林立,农村公路美丽。

   千年运河,水韵华章。我又走上大运河。

2023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馒头的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