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火头村那颗槐

标签:
文化感受杂谈 |
到达深州市县城,沿城西的保衡线(S231)北行约4公里,就到了深州蜜桃产地穆村乡。秋仲之时正是果品收获的季节,此时来到这里,沿路两侧到处是销售运输蜜桃、鸭梨的摊点、人群和车辆。我没有心思观赏这果品丰收和交易的盛况,只是继续向着西北方向奔去——我要到庄火头村去看那颗著名的古槐树。
这里已是果品之乡,遍地果园,条条公路掩映在一望无际的果树之中。我乘坐的小车下了保衡线,沿着奔向穆村乡的那条宽阔乡级公路,西行4公里,右拐向北又是3公里,就到达我要去的庄火头村。据记载,庄火头原名庄科头,建村在元朝以前。相传旧时滹沱河流经此村,该处设有河陆码头,村因码头而得名,后演化为庄火头。当下村庄果园环绕,盛产天津鸭梨。
而这庄火头村在深州,乃至衡水市早已久负盛名,不仅有神秘美丽的千年古槐,更有万亩梨园。特别是每年春天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更是别样风韵。如今我走进这里,更让我惊奇和欣喜的是这里的田园景色——美丽乡村,魅力村庄,幸福农家。虽身处衡水,我还是第一走进这里,感受这美丽景象。
走进庄火头村,一幅新农村建设美景映入眼帘,棋盘街道,规划统一,规范方正,标准有序。那宽阔整洁的大街,那整齐划一的两侧民房院落,那同一“着装”粉刷的外墙街景,还有到处可见的那行道树龙爪槐,高挑玉立,清新雅致,那棵棵柿子树上挂满枝间的翠绿柿子,像颗颗硕大的绿宝石,给街道增添无限生机和景观,我漫步村中令人心旷神怡。据说,庄火头村有320户,1400口人,梨树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村里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年轻的人们守护着美丽的果园,守护着亲人,守护着这座温暖的村庄。
我边行走,边打听;边观赏,边思量。我走近了村中的文化广场,来到了令我神往的千年古槐树旁。举目眺望,仔细观赏,“这辈子见过的最美古槐树,居然在这里!”据说,古槐高17米,胸围400厘米,需要三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勉强围拢,虽然主干西半侧的树皮已经脱落干枯,中间已形成树洞,却丝毫不妨碍它枝叶葳蕤,参天蔽日。它高大伟岸、巍然屹立,它泰然自若、神韵冲天,它姿容绝美、气象万千。
据《深州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唐朝初年,在盛产蜜桃的县域北部,有一香火鼎盛的全神庙,方圆百里范围内前来烧香礼佛者日日络绎不绝。”抗战时期在拆庙的时候,人们在佛像下发现了一本古书,书中记载庙宇建造之前,庙前就有一棵槐树,据此推断,古槐应栽植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据载,唐初这里为滹沱故道,河水在不远处奔流,水运兴旺,码头上有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的全神庙,香火鼎盛,庙内有颗大槐树,它把根深深扎在院内地下,吮(shun)吸着天地甘露,生长出一片绿意葱茏,天长日久,巨槐成荫。就这样,槐与庙相依相伴着上千年。而全神庙亦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重修过。悠悠岁月里,大槐树也曾遭遇过天火雷电,也曾被日军的子弹射穿身体,也曾被虫子蛀出虫洞,而这些疤痕都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过程。随着滹沱河改道,曾经香火鼎盛的全神庙日渐凋零,最终在抗战时期不幸毁于战火,归于尘土。唯有大槐树依旧笑傲苍穹,生机勃勃,在时光里永恒。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古槐树历经千载,和庄火头村的风土、人文、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战争时期,它见证了抗日军民在这里设立的秘密联络点,利用古槐树做掩护传递情报;和平建设时期,它见证了干部群众热火朝天投身经济建设的那份激情;进入新时代,它又见证了庄火头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就。如今,虽没有了寺庙的香烟缭绕,但多了人们欢声笑语。至今当地人们把古槐奉为神址,保留着给古槐挂红绸的习俗。2011年4月,这颗有着千年树龄的古槐更是茂然不败,以槐种生槐、树干斑驳却枝间填绿而成为深州市“古槐新绿”的神奇景观。
历经沧桑,传承经典。如今,为保护老槐树,村里在周围围起了栏杆并修建了文化广场,广场内有凉亭两座,东称“清风亭”,西叫“静心亭”,还聘请衡水文学才俊曹宝武创作《古槐赋》镌刻墙上。如今这颗古槐树,已成为当地的一份乡愁记忆,一张文化名片,一种精神传承。美丽的庄火头,厚重的文化村!
(文中“颗”并不是错字,特意采用,以尊重、敬畏古树)
202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