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出版社的追求

(2009-04-21 00:26:42)
标签:

丁东

谢泳

中国青年报

冰点

出版社

文化

分类: 社会评价

梁子民、毕文昌对谈录

    2004年底开始,丁东和谢泳以梁子民、毕文昌的笔名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开设专栏《双城记》,用对话的形式讨论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学术、读书、出版、文学、艺术和环保等各个方面。这些对话以关注社会、批判现实见长,知识性强,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学术含量,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贴近百姓,因此深受读者喜爱,持续至今。2009年2月25日的以“大学出版社的追求”为主题,值得我们关注。见下——

 

  梁:在中国,大学属于教育系统,出版社属于新闻出版系统。大学出版社,成为两个系统的交叉点。我曾经讨论过现代大学应当具备8个条件:1.综合性大学,单纯的技术院校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2.男女同校。3.稳定的科系设制,学院和系的建立成为一种基本体制。4.各类研究机构的制度化。5.选课制的设立。6.大学出版社和相关学术杂志的定期出版。7.教授和学生的自治程度较高。8.普遍的体育活动。一般来说,具备学术出版机制应当是综合大学的要素之一。

  毕:在中国,出版社不是谁想办就可以办的。现在,没有出版社的综合大学都想办出版社,但获得批准很难。但重点大学基本上都有出版社。一些地方大学申请较早,也成立了出版社。中国目前有约近600家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就占了100多家。在从严控制的现行体制下,行政主管者对大学还算网开一面,比较照顾。

  梁:从理论上讲,大学是研究学问的机构,是学者云集之地。大学办出版社,是为了方便学术成果的传播。有的大学出版社履行了这种功能,有的大学出版社却基本上不履行这种功能,而是依赖对教材的垄断份额为生。如果出版大学教材,也算正常,但一些大学出版社的支柱产业偏偏是中小学的教材和教辅。

  毕:也不能单纯指责大学的出版社。中国的出版业,基本上可以说是教材业。一些出版社,从选题、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到发行,都没有自主面对图书市场的能力。之所以能够维持,一是靠占据一定的中小学教材份额,二是靠合作出书,其实是变相卖书号。有些大学,科研成果不少,但真有创见的不多。不少成果说得客气点是缺少新意,说得不客气,就是文字垃圾。出版社也要讲经济核算,他老是出版这类“科研成果”,如果有专项经费补贴还好,没有补贴,出版社不是赔光了吗?

  梁:大学教材,也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尤其是外语、计算机一类公共课程的教材,发行量很大。比如外研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都有相当好的利润。但我又想,如果出版社利润的大头都来自教材和教辅,那还叫出版社吗?早年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出教材,但后人佩服他们,绝不只是因为他们出了许多教材。这两个出版机构的文化意义,建立在传播现代文化的贡献上。这些贡献包括最早的现代教材开拓,更主要的是人文和科学的传播、引进和积累。没有学术文化的出版社,很难让人佩服。

  毕:大学出版社有没有人文追求,有一个标志,就是看能不能为大学教育的进步,为反思大学教育本身,提供思想资源。在这方面,可做的事情不少。有两个大学出版社给我印象较深:一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他们出了陈丹青的《退步集》,可以说是近年来反思中国大学教育弊端影响最大的书,振聋发聩。此外还出了《大学沉思录》和“大学人文书系”。二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之道丛书》,其中杨东平编的《大学之思》和丁学良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现实感。

  
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崛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负责教育出版的官员曾说过:一流大学未必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一流的大学出版社未必办在一流大学。后一句指的就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今年初,《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评选2004年度人文方面的优秀图书,初选80多种,广西师大社占17种;复选18种,广西师大社占5种;最后评出6种,广西师大社占两种。虽然一项评选活动只可做参考,但广西师大出版社在读书界形成口碑是事实。年初在北京举办的图书订货会我去了,不少出版社的摊位冷冷清清,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摊位人头攒动。

  毕: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在出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免俗。但他们能够投入较大的力量关注人文学术,并且出版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文化含量,又为图书市场所欢迎的好书,说明他们的决策者既有较好的学术眼光和文化见识,也有较强的把握市场的能力。

  梁:一个出版社品位的高低,关键在于出版社的负责人是不是合格的出版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处南疆,所在大学也不是国家重点大学,但近几年出版的人文学术著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却在国内名列前茅,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它说明,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大学出版社在承担社会进步的责任方面,可以有所作为。问题在于出版社的领导有没有理想,有没有追求。

  毕:不过,据我所知,多数大学对于属下的出版社不是很重视,只把它作为一个一般的单位来看待,没有意识到它的学术性质和文化性质;或者当作一棵摇钱树,一个小金库,只要求它赚钱。如果这样,即使在名牌大学,出版社也达不到一流。

 

本博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