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易中天成都捐款地震杂谈 |
分类: 连篇累读 |
转眼5.12大地震已经发生一个月了,仅以此文寄寓哀思,聊作纪念——
一场在中国西南百年不遇的大灾,遽然横生在天府之国,海内外人士无不痛心洒泪,慷慨解囊。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也不例外。从他近期的博客上看到这样几句话:“出国前夕,惊闻地震,欲哭无泪,悲痛莫名。我已委托家人将《成都方式》一书税后稿酬八万元全部捐往灾区,愿灾区人民早离苦海,中华大地早得安宁!”这是易中天于5月13日上午由首都机场飞赴韩国参加2008首尔国际图书展前,通过短信告知家人发布并办理捐款事宜的。5月18日他又在博客上发出名为“闻国务院宣布全国哀悼日”的诗帖:“奇兵天降已如神,天地无情总不仁。骨肉万千离散日,斯人无泪哭斯民。”对于这场天祸浩劫,即便局外常人也悲伤莫名,作为成都市规划顾问、近年来为成都、四川的发展往返奔波、竭智尽虑的易中天先生自然就更是痛彻心肺。
易中天早在央视播出“品三国”前,就开始对川蜀重点关注,《读城记》中也对成都宝地浓墨重彩,后于2004年还担任该市规划顾问。此后,易中天就把四川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其建设事业不断建言献策。2005年8、9月整整两个月份,易中天带着对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基层民主和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浓厚兴趣,像一名记者一样,冒着酷暑奔波十余个区(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收集到大量的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成都方式》一书的雏形。后经抽空整理后,于2007年9月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在谈到该书的写作初衷时,作者说:“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幸福。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研究美学、文学、历史、美国宪法,两年以前又关注中国大西南一个城市的变化,其实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
这次为期两个月的近距离观察,在很多方面深化了易中天对成都的认识。以前他笔下的成都,是“兼东西南北之优而有之。它的天是温和的,它的地是滋润的,它的物产是极为丰富的”,“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成都人,自然也就用不着操那么多心,费那么多力,做那么多事情,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闲闲地过日子就行”。(《读城记》)而在2005的零距离接触后,易中天不再从寻常的角度来打量成都,天府之国在他眼中不再是平和守旧、恬淡闲适、靠茶馆麻将摆龙门阵打发日子的闲人形象,而是心怀忧患、突出重围,风起青萍、再造生机,“红旗漫卷西风”、“吹皱一池春水”,充满了时代动感和勃勃生机。他相信,成都是一个充满内力、魄力和创造力的地方,这使老地方焕发出了新魅力,因而寄予厚望,殷殷赠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请一路走好”。
谁曾想,让人着迷痴恋的锦绣川蜀如今竟遭此大劫!山崩地裂,生灵殒命,成都(尤其是其都江堰市)也同阿坝、德阳、绵阳等地一样遭受重创。昔日“休闲后花园”一下变成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地方干群,都夜以继日,戮力同心,“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人们,不可能再消消停停悠悠闲闲地过日子,而有了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生活格局整个改变,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以抹去地震带来的阴影。易中天以及我们每一个外地人对川蜀的印象恐怕也要打上这层阴影吧?但无论如何,我们坚信天府之国不会因8级地震而毁掉,只要人们的信心、决心不垮,成都、四川一定会比以前更有魅力,我们对这方土地仍是那样钟爱,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全部情意和努力。
易中天将《成都方式》的税后稿酬悉数捐给灾区,虽然钱数并不算很大,但这种在第一时间主动捐出稿费的行动表明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取之于川,用之于川,出这本书并不为赚成都的钱,而只是为了解开对它的一种情结,为促进它和其他地方的发展奉献一些什么。我相信,易先生对四川的奉献会不止于此,也希望更多的文化界人士不仅仅从钱款物资,也从精神情感、智力资源的角度向川蜀和其他受灾地区的救助、重建表示我们的支持。(海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