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河岸边的水晶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30)

标签:
旅游奥地利因斯布鲁克austriainnsbruck |
分类: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 |
离开了“爱”的小镇维罗纳,并没有感觉到“失恋”的沮丧,倒像是走过一片麦田,踏过一片花丛,身上很久很久都存留着一缕似有似无的淡淡清香。
我们的大巴车在盘山公路间急驰……今天一整天,我们要沿着河谷,从中部直穿阿尔卑斯山的主脉,抵达奧地利的名城因斯布鲁克。走过意大利的这段阿尔卑斯山,依然是山峦和绿色,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写下了一个“山”字,只有高高低低的起伏,却没有了山的“魂”,如果说具体一点,那就是山色少了些润泽,山体缺了些生气,山谷里也听不到“音乐之声”。
车在行进中,导游小范好像是在给大家解闷的随意闲谈中,讲了一件令人忧心忡忡的事:“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出产的大理石在欧洲很出名,材质细腻而坚硬,一直是欧洲的抢手货。但是现在,欧洲的客商们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大理石。这种舍近求远的作法,并不愚蠢,从中国进口大理石,买价加上路费,也比从意大利进口合算。在欧洲有“好事者”给中国的大理石算了算命,照此疯狂的掠夺,用不了几十年,中国的孩子们要想知道什么是“大理石”,那只有到欧洲来才能够见到实物……”我哑然,耳边响着《红楼梦》中赖头和尚唱的“好了歌”: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日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人去了。只可惜去的不是人,而是我们的大理石!
这一天,山都在和我们玩着捉迷藏,不是你绕过了我,就是我躲过了你,终于在黄昏时分我们抵达了因斯布鲁克。下了车,没有见到这座城,只见到了白皑皑的雪山,都没有让你多看一眼,峰峦便在渐浓渐墨的夜幕后面隐去了。虽然我们在盛夏出游,可是这里空气中沁着深秋的寒意。我们的住宿被安排在一家母女二人办的家庭旅馆,小范说,你会有回家的感觉,的确,旅店里为客人们准备的是鸭绒被,盖着它,一头倒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任你去寻找那些温馨的梦。
第二天清晨,天上飘着蒙蒙的细雨,我们见到这座城,是在茵河的桥上。这座城的名字原意就是“茵河上的桥”,因斯布鲁克曾因1964年和1976年两次举办冬奧会而闻名,决非等闲之辈,却不知典故来自何处。
我们先早早来到了老城的广场,除了我们这个旅游团空无一人,广场不大,四壁是中世纪古老的建筑,因无人的空旷和清晨的静谧,全都凝固在细雨的浸润里。一眼看到了因斯布鲁克的标志建筑——公爵的府第。这座建于1500年前的建筑古老而且朴质,但在正面墙上突起了一个小阳台,上面装饰着一个用金子做成的顶蓬。导游小范的解释很简单,公爵大人的做法就是为了炫耀,别看没有阳光的刺激,那金色闪烁的光芒依然晃眼。
走出广场,街对面就是茵河,站在茵河的桥上,再看山,看水,才知道因斯布鲁克之所以被称为“茵河上的桥”,是它把阿尔卑斯雪山的美和茵河的美连接在了一起。那天的晨雨把山,把水,把城都洒得湿漉漉的,阿尔卑斯山带着纯白色的顶,仿佛被浸在了清彻见底的茵河中,就像浸在水中的宝石,全都亮透了。云苫雾罩中的山峦、森林、城郭游荡在湿透了的空气中,弥散着一种似在非在的朦胧……
我心目中的这座梦幻之城,只是我那天的感触;真实的因斯布鲁克也被称为“水晶之城”,因为著名的水晶饰品“施华洛世奇”(Swarovsk)公司总部在城里,我一直以为在维也纳,看来错了。
因斯布鲁克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
小城是那样的安静和优美。
我们住的饭店是家庭经营的,朴素而温馨。
过了茵河大桥,穿过这条马路,从这个街口进去,就到了老城的广场。
广场上因斯布鲁克的标志建筑——公爵的府第。
这个顶蓬是用金子做成的。
广场上颇有特色的建筑。
这里静得能听到一根针掉在地上那清脆的声音,真的!
墙上雕刻着城市精美的徽章。
建筑下面是一个古老的走廊,应该是中世纪的。
走廊里商店的橱窗。
沿街总可以看到用鲜花装饰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