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地宫与广场--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20)

标签:
旅游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圣彼得广场vaticancityplazzasanpietro |
分类: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 |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20) 圣殿地宫与广场
圣殿地宫与广场
圣彼得大教堂的地宫,像其他教堂一样,是埋葬圣者的地方。我们来到梵蒂冈的时候,原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刚刚过世不久,新任教皇也刚刚继任。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世界中,这只是一个事件,一则新闻,而在宗教的世界中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地宫的圣殿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这点。
走下地宫,仿佛走进了一段凝固的历史长河中,你甚至会感到双腿的滞涩。走过刚刚去逝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墓地的时候,看到虔诚的教徒跪在墓碑前,吻着碑石的表面,从心底流露出的那种深切而真挚的感情,在宗教的至圣至空中,增添了更为浓重的人情味。
待我们走出地宫,径直走出圣彼得大教堂的正门时,仿佛霍然打开了天庭的大门,天空一碧如洗的兰色,圣彼得大广场一览无遗的空阔,让你觉得人间还在遥远的什么地方。圣彼得广场的中央是一柄像剑一般剌向青天的方尖碑,方碑的背面有四只青铜狮子。据说这碑是罗马皇帝加力果拉在公元39年从法国的太阳岛掠夺来的,1585年教皇西斯笃五世才把它挪到了圣彼得广场。在广场的两侧是两个半弧形的柱廊,柱廊的顶上站着140尊大理石神像,他们俯视着广场上一批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一脸永不动容的沉静。我四面巡走,仔细地仰视着他们,很想从他们的沉思中悟些什么出来……柱廊由巨大的石柱支撑,圆形的大理石柱子几个人都无法抱拢,柱身从上至下浑然一体,应该是一块石料研磨而成。这般巨型的石柱除去擎天,便可撑地,不知当初人们建造它们时,还有别的设想吗?我想,当初它们应该象征一种权力的威严,人在感到自卑和渺小的时候,更为神权和皇权的巨大而颤栗。今天我们再欣赏它的时候,为之而惊叹的是人心的宽广,人的想像力之无限,以及人的创造力之精湛!
日渐正午时分,顶着火热的太阳,感到干渴难当。巧在方尖碑的两侧有两座喷泉,清洌而甘甜。在罗马,包括梵蒂冈,大街上的喷泉都可以直接饮用,让游客们方便了不少。就在离开喷泉去方尖碑的路上突然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地上铺着15块刻有风向标记的大理石板,隐约想起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忘了东风还是西风的标记,是指点迷津的重要线索,可惜出来旅游前尚未读完此书,回去赶快补上!
在梵蒂冈的游历中最遗憾的是没有参观西斯廷教堂,那天只是远远望了望正在修缮中的教堂大门。旅游前读了一些关于西斯廷教堂的轶事,记录在此,权当下次拜访的理由和动力吧!谁都知道西斯廷教堂里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60岁时完成的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画的中央是审判人耶稣,其余被审判者,善者进天堂,恶者下地狱。画中三百个人物中只有一位注视着游客,把他从众人中找出来与寻找藏宝图有点像。据说米开朗基罗过世后,一位被后人戏称为“裤子画家”的丹尼尔·达·沃尔泰拉,受命为米开朗基罗原画中所有男子腰间添上一条遮羞的裹巾。在纪念米开朗基罗500周年诞辰时,梵蒂冈的统治者又下令将裹巾抹掉,接下来历经20年,花费1000万欧元,才把这些“裤子”又脱掉,让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重新焕发出了原作的光辉。
不知道历史上谁下令添上“裤子”的?总有些人目光的注视点与众不同。
广场上一柄像剑一般剌向青天的方尖碑。
柱廊的顶上站着140尊大理石神像。
柱廊由巨大的石柱支撑。
方尖碑的两侧有两座喷泉。
那天人们在方尖碑下躲那天“我的太阳”。
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提到了这些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