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堡宫里的三重门--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10)

标签:
奧地利维也纳霍夫堡宫瑞士人大门austriavienna旅游 |
分类: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 |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10)霍夫堡宫里的三重门
霍夫堡宫里的瑞士人大门。
霍夫堡宫里的三重门
霍夫堡皇宫正门(Burgtor)就是一座门,也就是说,它除了一个门形外,别无任何装饰。据说这座门是约瑟夫·弗兰茨一世时由士兵们动手修建的。为什么由士兵们来修一座宫门?我很奇怪。回来看了史料,说这座大门在1842年莱比锡大会战胜利纪念日落成的。那个时代欧洲正是拿破伦时代,一方是拿破伦带着他的军队在整个欧洲纵横驰骋;而另一方则是反法联盟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等国组成的联军艰难地抵抗,莱比锡会战是他们之间六次会战后的最后一次会战。大战下来,联军大败法军,随即攻占巴黎,拿破伦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小岛厄尔巴岛。看来由士兵来修宫门是给自己修了一座凯旋门。也许正因为由不谙建筑专业的士兵们来干,朴实无华成了这座大门的特色。与整个宫殿豪华风格的不协调,反而增加了它的历史文化韵味。
穿过英雄广场,就是弗兰茨·约瑟夫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约瑟夫皇帝的塑像,他可没有骑马。我们注意到广场的右侧有一扇门闪着金光,十分惹眼,这就是著名的瑞士人大门。瑞士人在欧洲的声誉相当不错,彪悍、勇敢、忠诚,那个时代皇家护卫的工作正缺这样的人,这个时代教皇也选了这样的人做侍卫队。我们在梵蒂冈就见到了瑞士侍卫队的卫兵,没觉得他们并不是多么彪悍,倒是穿着的行头让人觉得他们很酷、很帅。红黄蓝三色搭配的华丽制服、宽腿裤、冲锋帽,一副年轻英俊的面庞,俨然是中世纪皇家贵族的派头。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作秀,“保卫神圣的教皇及其府邸安全”这是他们的誓言也是责任。在危急时刻甚至以自己的生命来保卫教皇,在历史上他们有过这样的事迹。1527年5月6日,德国和西班牙雇佣兵洗劫罗马和梵蒂冈的“罗马大劫掠”中,瑞士侍卫队以147人英勇牺牲的代价,掩护了教皇克雷芒七世和其他卫士逃生。弗兰茨皇帝为忠实护卫皇家的瑞士人修了此门,在那个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时代,无疑是最高的奖赏,也确实为世代人们所景仰;但是也不要忘记现在梵蒂冈的瑞士侍卫队的卫兵每月的兵饷也只有区区一千欧元。
霍夫堡宫的最后一道门,也就是我们说的后宫门,与正面的“士兵门”有着天壤之别。这扇门是典型的皇家设计:豪华、气派,特别是壁柱上的“大力士”形象,更有力拔千钧的魅力。出了这道门便是百姓的凡俗世界了,门外有一女子扮作宫女站在门外,那扮像不知是那个时代的,很像法国贵族:洁白而且拖地的大裙子,发髻高结,脸涂抹得惨白,还点着一颗象征贵族身分的美人痣。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掏几个欧元便可以与她照像,旅游团里有人这样做了,我觉得很有异国风情。导游小范告诉我们,宫门对着的这条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他特别让我们注意正对着一家面包房,其中含着一段趣闻。原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是个很勤政的皇帝,为人严谨,颇有军人风度。他处理国事和我国的早朝有些相仿,上朝便谈公事,吃喝免谈,这可苦了那些大臣们,早朝出了宫门,个个饥腸碌碌。正巧宫门外的这家面包房老板看到了商机,他买通了宫里的人,每次准确传出皇帝召见的消息。待办完公事出了宫门,饿得够呛的大臣们正好可以在他的店里大嚼早为他们准备好的美餐。到现在这家店依然“火”,虽然没了皇上,但霍夫堡宫仍是奥地利政府机关所在地,还有联合国在欧洲设立的办事机构。
不免一声感叹。古今为官都一样,像“竹枝词”里唱的:“……朝臣待漏五更寒,为功名,冷落了多少鸳鸯伴。”
这是被称为“士兵门”的霍夫堡正门。
在梵蒂冈拍摄到的瑞士皇家侍卫队员。
嗨!我是不是也很威武?(在梵蒂冈拍摄)
霍夫堡的后门,建筑师的设计显然与士兵门大相径庭。
宫廷门前的“大力士”形象。
宫廷门前的“化妆秀”。
多亏了这家面包店,让约瑟夫皇帝的大臣们不致于饿肚子。
过了面包房,见到这样一座纪念碑,说是纪念十八世纪欧洲流行“黑死病”
的,痛苦的人形在烟雾中叠摞在一起,整座纪念碑说不上什么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