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4)

标签:
旅游奧地利萨尔茨堡米拉贝尔宫莫扎特austriasalzburgmozat |
分类: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 |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4)唉,萨尔茨堡
唉,萨尔茨堡
走出阿尔卑斯山,我们的大巴车抵达了奥地利边境的那座名城——萨尔茨堡。
对于乘大巴车旅游,导游小范自有他的一套战略:有亲有疏,有取有舍。有些城市只能一掠而过,比如眼前的萨尔茨堡,另一些城市则是游玩的重点,如下一站的维也纳。虽然有“割爱”之嫌,但均衡地安排大家的体力,不失为明智之举。
进了萨尔茨堡城,天下起了雨,致密的雨丝,细,但来得急,不能不撑起伞。这种略带些忧郁的天气,很适合发些思古的悠情或者落花流水似的伤感。但是对于我们兴高采烈,满怀着想要探个究竟的好奇心来说,无疑是一种压抑。幸好第一个参观的地方是一个极美的花园,让我们的心情舒展了不少。
米拉贝尔宫(Schloss Mirabell)的宫殿不大,是一排白色的建筑,现为萨尔茨堡市政厅,如果你有心,会发现在电影《音乐之声》的镜头中,它曾作为背景建筑出现过。宫殿前的花园非常漂亮,绿色铺垫的草坪上,粉红色的花带编织成各种图案,组成一个一个花坛。花坛的四周,立着几十座希腊神话人物的塑像,虽已在风雨中经历了二百多年,依然神采飞扬。米拉贝尔原意是“美景”的意思,但是宫殿的历史却并不美。十七世纪,一位当地的大主教,作为神职人员,竟敢冒犯戒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为自己的情妇修了这座宫殿,叫做阿尔特宫。谁说西方人不在意这类事!众怒之下,宫殿充公,成为大众的花园,名字也改了。
从花园的正前向抬眼望去,市中心高高的山丘上矗立着古堡——霍亨萨尔茨堡。据说城堡从1077年动工百年后才完工,它一直是大主教行政的地方,后来也做过兵营、监狱和粮仓。从外观上看,灰白色的涂墙和筒状的结构显得平庸,更像是一座碉堡。但它居高临下,有一副凛然难犯的威严。恐怕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作为萨尔茨堡故乡人的莫扎特。
现在看到的萨尔茨堡市,到处都是莫扎特的足迹:1756年莫扎特出生时曾在大教堂(dom)接受了洗礼;莫扎特曾在圣彼得修道院首次演奏了他的C小调弥撒曲;莫扎特故居三楼卧室的窗户上高挂着奥地利的国旗……如果不是出于单纯的旅游原因,可见萨尔茨堡人是多么热爱莫扎特。
但是在莫扎特广场,导游小范的讲解给了我另外的思索。他说,莫扎特生前感到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是他的音乐没有得到故乡人的认可。待莫扎特成名以后,故乡人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决定为已故的莫扎特修一个广场和纪念碑。莫扎特的妻子欣然接受了这份迟到的荣誉,迟暮中的她苦苦等待着广场和纪念碑落成的那一天,终于在她离世后三个月广场和纪念碑建好了。奧地利皇帝还为纪念碑捐赠了大理石基座,大理石基座现保存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塑像下的大理石是替代品……
回国后,总想知道当年莫扎特在故乡有什么事。一次偶然买到一本德国人写的《音乐简史》,赶紧翻到莫扎特一章。书上说,当年莫扎特在故乡时,大主教——“一位以羞辱手下的艺术家为乐的人”,因为知道莫扎特在维也纳演出挣了一小笔额外收入大为光火,立刻把莫扎特的年薪从500元减到400元,还禁止他通过演出或教学补贴收入,不堪羞辱的莫扎特不得不挥泪告别家乡,立言做千秋雄鬼死不还乡。
耳边响着莫扎特优美的小夜曲和他在临终前平静写下的《安魂曲》,心里真想说些什么,最后,也只有一句:
唉,萨尔茨堡。
米拉贝尔宫花园里优美的雕像。
广场上有一个金色的大球,球上有一人像正仰视霍亨萨尔茨堡。
霍亨萨尔茨堡。
沿这条街往里走是莫扎特故居。
莫扎特故居。
广场上有一盘巨型国际象棋。
广场上正在准备晚上的音乐会,第一批听众早早就来了!
广场上的喷泉。
萨尔茨堡大教堂的外面。
萨尔茨堡大教堂的里面。
街上到处是与莫扎特和音乐有关的纪念品。
这些旅游纪念品似乎与旅游地没什么关系,价格不菲。
莫扎特之广场矗立的莫扎特雕像。
选一名全城嗓门最大的人,把剧名jedermann大吼一声,导游小
范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