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那一片土地——(45)Guten Morgen!

标签:
旅游德国维尔茨堡wuerzburggermany |
分类: 德国 那一片土地 |
德国那一片土地——(45)Guten Morgen!
你早,维尔茨堡!
记得八十年代末,全国掀起学英语热潮的时候,有人就曾很有远见地对着那些吃力地背着ABC的人们说,学外语最终还是想出国应付应付,其实到了英美国家,会讲Good Morning和Thank you就可以通行,如果再会讲Excuse Me,那就有些显出水平来了。当时觉得是笑话,现在觉得凿凿在理。逐渐出国人多了,也不新鲜了,特别是旅游团,有导游兼翻译,不再费劲地记那些洋文,也玩得很惬意。于是就有了下面新版的笑话:二位在夏威夷的游客,面对着很有礼貌询问客人要喝点什么的侍者,慨然长叹:“你说出来前要是学上那么两句英语,也不至于现在都说不出要喝些什么。”另一附合者感慨得就更直接了:“他妈的就是。”于是侍者转身离开,不一会给他们端上来两杯番茄汁。就在俩人还在五里雾中的时候,待者已经听懂了第二个人不太标准的“英语”:Tomato juice(与“他妈的就是”谐音)。
到了德国会说Guten Morgen(早上好!)、Hallo(嗨!或者你好!发音与英语略有不同,很像法语,什么时候都用降调)和Danke(谢谢!)走到那里都会觉得轻松一些,不显得那么夹生和格格不入。
别看这么几句简单的问候语,用多了,才体会到内在的温馨、呵护、平等、友好、感激、真诚、礼貌、歉意种种复杂感情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张身份的名片。在维尔茨堡市进修、学习、定居的中国人也就二百多人,平时少有所见。有时买了东西,对售货员说一句Danke!可以看到售货员惊诧的目光里含着一丝感悟:“噢,一位来自东方古国的中国人。”
在维尔茨堡生活的人们,早晨相见不论认识与否都会带着微笑打声招呼:“Guten Morgen!”相识相问是入情入理的事,但不相识乃相问,就一下子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在这座只有九万八千人的德国小城,似乎没有你不认识的人。每天,我们与女儿同屋的法国姑娘凯瑞,三楼的德国房东老太太,一位从越南移民来的大妈,楼下开意大利饭店的老板和厨师,大家相见,一声早晨好,彼此好像都是多年的相识。人们之间的友好不止这些,还有,就是过马路,特别是只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刚刚还是飞驰如风的小汽车,刹那间放慢了速度,车缓缓地接近斑马线。开车人在车内示意让路人先走,过路的人一边挥手答谢,一边从容而行。我们开始很不习惯,总是让车先走,车却迟迟不走等着我们,仿佛彼此谦让过了头。其实,我们有过受到惊吓的经历,来德国以前,有一天傍晚,我们像往常一样散步,突然间,一辆黑色的桑塔那,上海生产的那种高高蹶着后车厢的庞然大物,冲上边道,擦着我们的身边,嘎然停了下来。车门推开,走下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望着我们惊魂未定的样子,“哼”得一声从鼻孔里喷出一声晒笑。他挺了挺胸脯,脖子后面垒叠在一起的肉褶子,一下子舒展开来,然后昂首阔步走进了一家饭店……想起那一幕,随之就想起了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画中的三毛,在旧上海的大道上,被急驰而过的小汽车溅了一身臭水。
与德国人共事的朋友曾对我说过,德国人的人性很好。你很难把他们与“罪恶”联系在一起,很清楚他说的“罪恶”指什么。我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解释人性,但总觉得比“素质”好理解。那一天,我们在波茨坦参观完Sansossi(无忧宫)之后,来到了宫殿里唯一的一家小吃店,小吃店的后面即是环城大道,有公共汽车通往各处。随意吃了点东西,便问一位服务员小伙子,怎样搭车去波斯坦会议会址。我们问的真不是时候,来就餐的人陆陆续续,把小店挤了个满满当当,小伙子实在无暇顾及我们,我们就没有再问,心想,算了。像陀螺一样旋转着的小伙子终于慢了下来,他快步走到了我们面前,一边说着一边用笔,把每路车经过的路线,换乘车的站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写了下来……
还有一次,我们在寻找维尔茨堡植物园的路上,迷失在山上的一片小树林中,情急之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用流利的英语详细地指明了应走的路,怕我们还可能走错,一直陪着把我们送到了岔路口……
离开维尔茨堡回国的那天,早晨走得早,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我回过头,本想对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说句惜别和祝福的话,脱口而出的竟是:“Guten Morgen!”
“人们初到德国后,总会有所震撼。震撼他们心灵深处的,不仅仅来自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更多的是这里人民的品质和这片土地上优秀的文化……”有人这样说过,我们这样体会过。
第一卷 全文完
(接下来是:第二卷《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