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德国维尔茨堡 |
分类: 德国 那一片土地 |
德国 那一片土地——(14)天籁之声
远眺维尔茨堡市的天主大教堂
维尔茨堡市著名的天主大教堂就在女儿租住楼房的后身,每天都可以看到它高耸的钟楼,听着它悠扬的钟声。终于有一天,我们下决心悉心地拜访一下它。
天主大教堂坐落的地点是维尔茨堡市的心脏,整个城市从这一点向四周网状展开。回溯历史,它建于公元788年,但人们记住它却是从公元833年开始,那一年教堂遭到雷击,被彻底焚毁,重建后至今。大教堂最初是以罗马建筑风格建造的,后来又融合了哥特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并且以巴洛克风格对内部进行了装饰。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具备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搞清这些欧洲的建筑风格并非易事。后来见多了,发现了一个分清它们的小窍门:以窗户来区分,罗马建筑的窗户顶端是圆形的,哥特式是火焰形的,文艺复兴时期则多用彩色的花玻璃窗。另外,巴洛克式往往以纯白色进行教堂内部装饰,而教堂的屋顶则呈洋葱头形。
1945年天主大教堂的大部分都被炸毁了,重建时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而且达到了完美的谐调统一。
那天,我们早晨九点钟去的教堂。一走进大厅,就被深深地震撼了。首先是由巨大空间引发的心理效应,教堂里,巨形的圆柱向上爬升,似乎到了极点才形成了弧状的穹顶。高大的玻璃窗是从你的仰视点才开始向穹顶展开的,在它们的最高点,一片阳光打进来,白色与金色相映衬,整个教堂内闪烁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芒。恍惚间,你会感到自己走进了另一个空间,天上?天堂?这与我国故宫里的三大殿外面不栽种任何植物,让你在空旷中感到心理一种向上的抬升有异曲同工之妙。刹那间空间的扩展,让自我变得渺小,一种无形的压力,升华成为一种庄严,一种敬仰和一种神圣。教堂的四壁,或悬挂着巨幅的油画,或镶嵌着人物浮雕,题材都是取之于圣经和相关的宗教故事。无论画还是雕塑,细部的描绘均达到了极至,单说栩栩如生还不够,因为有些人物的塑像与真人的比例一致,让人感到神在至高无尚的同时,与芸芸众生又是如此的接近。
那天我们很庆幸,观看了教堂举行的早弥撒。大约在九点半的时候,由神父主持的弥撒开始,圣徒们跪在长凳上,虔诚地面对着耶稣受难的十字像,跟随着神父开始颂诵《圣经》,同时,几乎占据了教堂一面山墙的管风琴奏响了圣乐。从那巨大的排列着的钢管中,不断发出的洪亮、空灵并带着回声的乐章,乐曲几乎携着整个教堂随着音符向天空升腾。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音乐,它似乎有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让人感到是来自上苍的天籁之音。随着音符的飘移和升降,心在震撼中反而沉静与平和,仿佛在流淌的音符里荡涤过,更加纯净了。不知在什么时候,那乐曲渐渐地消散了,而心却像是留在了一片净土中,水一般的静。
等到分圣饼的时候,才意识到弥撒结束了,心也从遥远的地方收回来了。
那天我也祈祷了,为逝者,为生者。也许我并不懂他们的教义,但是我很虔诚。
祈祷
天主大教堂内的雕塑与绘画
天主大教堂内的圣徒雕塑
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