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是在体验中学习的!

(2012-05-08 11:10:05)
标签:

育儿

运动

联结

社交

我身边很多朋友,在孩子对某种项目感兴趣的时候,会很支持,希望孩子多一种兴趣爱好,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很功利的希望孩子在这个项目中多么的出类拔萃。但她们会在第一时间找专业的人来训练孩子。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游泳等等。选择教练第一位的条件是——专业运动员或者教练。但是作为小孩子,在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真的需要第一时间就接受专业的训练吗?我对这一点越来越质疑。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开始时的目的并不功利,只是希望他健体强身,但当孩子真的投入其中技不如人时,我们经常就会弃初衷于不顾,给孩子施压,于是孩子在玩儿这件事情上多了一重压力。

 

儿子跟着姥爷看CBA,自己也爱上了篮球,我们借机给他报了体院的篮球班。儿子每次去都欢喜的不得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笨手笨脚,免不了被小伙伴嘲笑。旁观的我也跟看主场比赛的球迷一样,大呼小叫,他爹更是猴急的恨不得自己上场替儿子。

 

回家后,喜爱篮球的姥爷自告奋勇教孩子,带着儿子在楼下玩儿。他示范动作给孩子,让孩子自己体会动作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没有任何的评价,只是强调练习中的体会。没几次,儿子就有点儿小样子了。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儿子表现越来越好。在场上运球,传球,投篮的时候也开始讲究一些技巧了。看着他的进步,又一次让我坚信——人是在实践体验当中学习到技能的。还有一点就是形式绝不能机械枯燥。

 

 

相约朋友一家打羽毛球,朋友家底殷实,立刻想到给女儿请个教练。我说:“咱们先在球场玩儿几次再说吧。别让枯燥的训练把孩子的兴趣给压回去。”朋友说:“我认为学什么,第一时间就要找最好的人来带她,这样动作才好看,也不会有什么陋习以后难纠正。”于是,我们大人在一块场地上边说笑边打球,她的女儿在教练的带领下,从发球练起,一个小时只练发球。练完后,孩子的动作倒是挺标准的,可惜是个花架子,只会发球,不会互动。并且孩子也没有太大的热情,但是女孩儿很希望获得大人的认可,于是一直在球场边上练习发球。我儿子在球场上,瞎打一气,我开玩笑说给他找个教练,没想到他立刻反抗说:“一直练发球,太没意思了。”跟着我们大人到球场4、5次后,儿子已经自己学会了发球、接球,有时候居然能和大人打上四五个回合。儿子对羽毛球的喜爱一点儿也不亚于篮球。每当打不好有点儿沮丧的时候,我就说:“没人能什么都会,都是慢慢练的。好好找找感觉。”每当打的好,我就会说:“多练几遍以后,技术进步啦。”面对孩子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急于教会他什么,给他一点点的提示,让他体会这之间的不同。会很快进步的。

 

儿子有个同学,妈妈给报了乒乓球班,一个教练带着俩孩子。每每都会把孩子训哭。这里先不讨论教练的问题,过程如此痛苦,在运动当中体会不到愉快而是压力,孩子有什么兴趣可言?没有兴趣哪来的持久?

 

当我们急于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的时候,就会忘记我们的初衷。让孩子丧失掉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并且我们总是觉得不教孩子,孩子就不会进步。从而忘却了人是如何学习的,不仅仅是多次的练习,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去体会改变前与改变后的效果,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想想跟刚才有什么不同”就够了。这样会使他们的大脑与身体越来越协调。大人一定随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改初衷。

 

补充:为孩子选择专业教练是对的,但一定要观察教练的状态。好的教练会引导孩子在这个项目上越来越有兴趣,并且和孩子很亲密,孩字与教练建立稳固的联结,对孩子社交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