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事事指导孩子吗?

(2011-12-27 11:31:53)
标签:

自信

引导

亲子

育儿

分类: 育儿心得

每当天天有问题问我的时候,我都会很耐心细致的回答他,在我的意识里,我认为我一定要抓住孩子每个求知的机会。但是这几年我也形成了一个惯性,就是当孩子没有问我的时候,我也总是想多指导一下,比如最近我们在读《希利尔讲世界史》,里面很多内容我认为孩子不太懂,所以经常会读着读着就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自己没有解释的时候,我在心中还会默想:“这么晦涩难懂的内容,他怎么就那么聚精会神的听,却没有问题呢?”几天之后,儿子对我说:“妈妈,你就读就行了,别总打断故事。”弄得我真是一鼻子灰啊!

 

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或者是总希望孩子能够百分百的理解一些知识?但其实很多东西是要靠积累的,或者说要自己慢慢的体会的。我所解释的内容不一定是他当下感兴趣的那个“点”!

 

前几天,我在网上买来了刮蜡纸,是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最喜欢的一种画纸。收到画纸后,孩子很兴奋,当场创作了几张作品。我也觉得很有趣,于是拿了一张在旁边照着包装纸上面的说明开始画孔雀。儿子看我画孔雀,于是也要画。我俩一起创作的时候,我总会指导他一些细节,结果他画的很慢,每一步都会问问我或者是看看我的。最后在我完成的时候,他居然才画了一小半的羽毛。我把自己的画给他,让他照着画,结果他说:“我在画不开屏的孔雀。”我立刻意识到,我又犯了一个错误。孩子在对比之下,不自信了。于是我转换话题,让他干别的去了。

 

这类的事情,其实我都很注意,但是仍然会在很多时候hold不住。

 

这段时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让我对这类感受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事情是这样的。作为新手司机,我还是比较自信的,但是每次我老公坐在我旁边的时候,他都会善意的提醒我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候是我已经意识到的,只是动作还没有做出来而已。这种情况下被提醒,即使是善意的,也会非常的不爽,有时候还反而会分心造成另外的问题。老公叨唠的次数多了,孩子上车后也会拿我的车技开玩笑。终于,我爆发了。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我对副驾驶的老公说:“今天你不许指挥我,我想怎么开就怎么开!除非我请教你。”

 

在开车的这件事情里,我体会到的是——我在专心的做一件事情,并且我又自信做好的时候,身边那些善意的指导会变成一种“不信任”,其实理性分析后我们也会理解是旁人希望我们做的更好,或者是教给我们更多,但我们的情感脑在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并没有时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因为我们在专注的做事情。那么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更加不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的,常常居高临下还不自知。而孩子也不会用我那种方式来拒绝帮助,他可能会因此不自信;可能会因此过多关注外部的评价;可能会感觉做不好就得不到亲人的爱等等等等。那种负面的感受我不一定描述准确了,但它的确会是负面的感受,我敢肯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