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等待还是轻推?

(2011-10-27 10:13:04)
标签:

等待

轻推

鼓励

育儿

分类: 育儿心得

    说到“等待”这个词,坛子里的朋友们都不陌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迫切的希望孩子勇往直前",并且总是担心如果不鼓励、启发孩子,他就会原地踏步。所以等待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它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了其实是我们的"焦虑"在作祟。

    天天的成长过程中,我其实经常会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胜出的时候暗暗高兴,不如人的时候也总是对自己说:"要等待,要等待。"但那时我的心情并不是真的接受,而是自我安慰。

    当我经历了一些事情后,逐渐的对等待有了新的理解。但究竟什么事情或者说情况需要等待,而什么事情或情况需要我们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去面对挑战,或者说轻推他一把呢?这一直是我面对事情时会纠结的一个问题。直到前几天妞妞妈妈提了出来。我才真正的静下心来仔细的回忆、思考。我发现很多事情还是能够有鉴别方法的。通过这几年经历的一些事情,我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对等待和轻推有了更加深入的一些理解。

    第一件事情是关于等待的,天天四岁多的时候,幼儿园中班开了数学课,老师经常在我接孩子的时候特别嘱咐我回家多给孩子练习口算,虽然只是五以内的问题,但是天天依然很有压力,于是我翻来覆去的给他叨唠那几个数字,直到口吐白沫呀,2+3刚学会,3+2就不知道是啥了。气得我脸色发白,孩子暗自垂泪。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天,其实在这个折磨孩子同时也折磨我的过程中,我一直劝自己停一停,但是焦虑的情绪使我停不下来,担心孩子笨,担心孩子理解能力差,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贴标签。我终于被儿子的一次哭诉惊醒了,乐观开朗的儿子选择默默的啜泣,偷眼看我,我问自己:"我究竟在干什么?我的表现不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吗?"静下心来的我开始分析孩子在所在幼儿园的情况,发现班里数字学的比较好的都是年龄大的孩子,跟天天同月龄的孩子妈妈都存在这个焦虑。孩子年龄越小,很多能力方面的差距越明显。当我们的孩子个头越来越高,我们就经常会忽略这个重要的因素,于是我选择了转园,并且把数学学习暂停。后来我在一本专业的幼教书中看到了大量的幼教数学知识,了解了孩子在什么年龄才会形成对数字的理解,更加坚信一定要等待,而不是用填鸭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即使他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也会在出发不久后跌倒。并且我坚信理解力很好的天天一定会有一天理解数字的,令我惊喜的是,天天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做数学口算题。我觉得等待是要等待孩子能够自然产生的那种能力。

    第二件事是关于轻推的,天天学习少儿英语已经两年多了,有一次,老师建议我们参加一下三一口语的考试。三一口语分很多级,天天即使考过也只是最初级别,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没太在意。谁知天天听说后紧张的问我考不过怎么办?我反倒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其实也可以通过这次考试让孩子了解一下"考试"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种结论必须由他自己体验后得出,而不是我轻描淡写的说一说。于是我跟他商量报名考试的事情,并且告诉他我会陪着他,考过一次以后他的感觉如果不ok,那么以后的考试我们就先放下。考试那天,人山人海,他这个小不点儿一直很紧张,但我能感觉到他也很好奇,一直好奇的看着大孩子忙碌的复习。考完以后他高兴的跟我说:"太简单啦。"成绩公布以后他也讲小证书贴在了玻璃窗上。半年后他再次考级的时候是自己跟着同学的妈妈去的考场,回来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没问题!我在了解天天基础的情况下轻推一把,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来增强他的自信心。那么在这类事情上我觉得不需要等待,可以尝试。

    第三件事情是与孩子一起面对恐惧的一段经历。我姨家养了一条狗,每次去那里串门我都有点担心他会伤到孩子。虽然我不怕狗,但是外甥被狗抓了以后去打疫苗的事情我还是记忆犹新的。后来我发现天天很喜欢那条狗,但因为我灌输的安全意识,让他不敢太靠近他。想想儿时的我,狗狗给我带来了多么多的欢乐呀。我其实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幸福体验。于是我按照≪游戏力≫中克服恐惧的那个案例的方法,让姨父安抚那条狗安静下来,我拉着儿子的手去触摸它的身体,孩子开始有点紧张,但是后来他看到狗狗在他的抚摸下那么的温顺可爱,他就丢掉了恐惧,与狗狗玩儿在了一起,有了一次特别的体验。后来在小区里遇见狗的时候也不紧张了。这次事情应该属于我拉着他的手一起面对轻微的恐惧,让他体验到生活中的乐趣,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也不需要等待,尽量的提供帮助就好。 

 

    这几天在思考等待还是鼓励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情。有一次发高烧,医院开了青霉素,那个时候这可是好药呀。第一针就把我唬住了,那叫一个疼哦。第二天一早,我就跟爸爸商量不去打针,改吃药的事情,一直啰嗦到去医院的路上,我还不死心。我至今清楚的记得爸爸对我说:"青霉素就是特别疼,我知道。你紧张,肌肉就特别僵硬,针扎着就越疼。你放松下来试试,针扎到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放松,疼还是会疼,但肯定比昨天轻。"我对爸爸的话一直是深信不疑的,于是乖乖的跟他到了医院,用他说的方法果然疼痛减少了大半。当次的体验简直是妙极了,第三天的针我是主动拉着爸爸去的,原因是我还要体验一次"我可以控制我的身体,这种控制居然可以改变我的感觉!"这是我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战胜恐惧。这也是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原因。

    首先,我与爸爸的联结是很好的,爸爸对我的恐惧是接受并理解的,然后他对我是有引导的,我因为信任他所以愿意去尝试,成功的体验给了我更多的勇气。这是我事隔三十年以后的分析,呵呵。

    我们其实是可以根据自己儿时的感受来理解孩子的,前提是这个感受是真实的。

    最后一句话哈,我总在想:面对有些情况,一味的等待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信任呢?是不是也是过渡的保护呢?或者是我们大人在逃避我们的真实感受?

    今天有个朋友谈到他喜欢看美国的育儿书的原因,他说:"喜欢看美国育儿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结局总是那么美好,在深度客观研究儿童心理学之后努力的寻求解决办法,让人总是看到希望。再次给纠结于啥时候推,啥时候等的朋友们推荐游戏力的前四章的内容了,里面有剪指甲游戏,解决怕狗的方法,害怕荡秋千的小男孩的故事。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孩子,还给出了方法。

    不过还有一句话,理解案例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完全复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