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注教育的家长,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会有很多的担忧,看到了李岩对“入园前都应该做的准备”内容,觉得非常好,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关于入园的准备,主要分为2点,一为自理能力准备;二为心理准备。
一、自理能力。
说实话,我一直没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从来没刻意“培养”过自理能力,只是尽量不阻止孩子的自主行为,比如她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记得有一次,邻居说他家的同龄小女孩已经能自己坐马桶了,我当时心里还真琢磨了一下,并且尝试问女儿:“这次是你自己去坐马桶,还是我抱你去?”女儿斩钉截铁:“你抱我!”我于是也就没再坚持。上幼儿园一个月后,有一次她回家去厕所,我习惯地跟着,她转身拦住我:“我自己去,你在门口看。”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玩这个游戏:爸爸看见一个小女孩自己坐大马桶,自己擦PP,自己穿好裤子,爸爸以为她是6岁的大女孩,当女孩说出真实年龄,爸爸惊呼“不可思议”。我决不是说不用给孩子做准备,而是说这项准备不要变成孩子的压力和父母的焦虑,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力,他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相反,如果我们急于逼孩子获得某些具体的能力,那么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会直接打击他的自主力,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二、心理准备
分为三方面:
1.孩子要进入新的环境;
2.孩子将与家人分离,并面对陌生人;
3.面对集体生活的要求,面对其他具有不同能力的同龄人,孩子有时将不可避免产生挫败感。
插曲:记得有一次在线讨论,大家得出一个共识,我想插在这里还挺合适:
我们的重点不是寻找“适应孩子的环境”,而是培养“适应环境的孩子”。
1.孩子将要进入一个新环境;
首先,最直接最实用的就是上这个幼儿园的亲子班,并努力参加该园组织的各种活动。
其次,多带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也会有帮助,尤其是参加一些早教课。
这都不是什么新鲜建议,但重要的是,在参加亲子班和早教课的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是怎样的感受。女儿两岁左右时,面对新环境时往往会比较谨慎,有时还可能有点退缩。现在通过学习,我属于坚信孩子内在动力的那一派,因此从来没有“催促”和“推动”过女儿向前进,只是在旁边陪着观察。她观察后,多数情况选择前进,少数选择后退时,我也会坚决支持。现在,她大多数新环境中都会比较放松。她是两岁半上的幼儿园亲子班,那时已经基本过了“谨慎”阶段,开始积极参与老师发起的活动了。
基本心得:给孩子提供尝试新鲜的机会,然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面对这个新机会。
2.孩子将与家人分离,并面对陌生人,产生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大脑尚未成熟,暂时不能理解“妈妈现在离开我,但一会儿就会回来”。对于小龄孩子来说,“眼前的情况”就是“全部现实”,并不能理解“妈妈下午就来接你”,而只知道“妈妈走了”。在这项准备上,游戏力在我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游戏可以更直观地解释“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跳跳当时最喜欢的小猴子去上幼儿园,小熊扮演妈妈,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猴子;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让孩子“看到”妈妈回来,比用语言向他解释要有力得多。在这个模式上逐渐加入更多的元素,例如分离时依依不舍,中间很想念,见面很高兴,等等。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对“分离感受”的理解和表达。
传统上大家会担心,强调“分离感受”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其实,如果能让孩子真切地知道,爸妈了解他的难过,爸妈甚至同样难过,那么孩子在真实分离时的焦虑会大大缓解。因此我家的游戏中,对“分离感受”的表达是重点。例如,起初我会先帮小猴子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走。”然后再演妈妈:“我知道,宝贝,妈妈也真舍不得你。”下一次玩的时候,妈妈甚至主动说:“我真不想去上班,我想跟你一直在一起。”当然,同样需要强调“重逢感受”——终于又见到你啦,太高兴了,咱们一起回家吧。总之,游戏的结局都是大团圆。
基本心得:不要给孩子讲道理,更不要企图说服孩子“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多好玩儿啊”。
缓解分离焦虑,还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孩子坚信“爸妈永远不会不要我”,“我对爸妈很重要”。这一点与平时互动中积累的感受直接相关。
在“入托”主题之前,通常会有其他的主题涉及到分离焦虑,比如“妈妈去上班”,“爸爸去办事”,这些都具有一个特征:爸妈要离开,一会儿会回来。
事实上,我并没有就“上幼儿园”的主题做很多“提前”的准备,不是不想,而是不现实。好像企图作过一次,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孩子没有相关经历,因此这个主题的游戏最多只是告诉她“爸爸会来接她”,但并没有起到“表达感受”的作用——她还没感受呢。直到她上了幼儿园的第三天,切身体验了分离的感受,这个主题的游戏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玩起来,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她主动发起的。
游戏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跟随孩子。孩子发起一个游戏,说明他有相应的需求;假如我们经常发起并主导游戏,往往又会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又想教育孩子了。
3.面对集体生活的要求,面对其他具有不同能力的同龄人,孩子有时将不可避免产生挫败感。
孩子入园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集体生活的要求和限制,别的小朋友在某些方面能力更强,同龄冲突,等。这些都是孩子必需的经历,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也不是“缓解”,而是帮他“适应”。
帮孩子适应环境,是个老大老长的话题了,这里只提出第一步,正好与入幼儿园准备相关:
从现在开始,建立并保持一个畅通的渠道,让孩子自由并安全地主动表达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
不是我们对孩子讲道理的渠道,而是孩子敢于主动表达挫败感的渠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