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主流理念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 |
我国股市历史尽管不长,但屈指一算也有20来年了,如果我们进入股市时的年龄是30多岁(本人就是如此),现在也已经50多岁了。人生还有几个20年呢?
从我们进入股市的第一天起一直到今天,始终有一些强大的、无处不在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由于声音如此强大和无处不在,我们就称其为主流理念吧。20多年过去了,尽管还没有到下最后结论的时间,但小结一下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这些主流理念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一、中国股市没有长期投资价值
在这一“强大”声音的影响下,我国20年来催生了一只庞大的“股民”队伍,直到今天,谁要说我想当“股东”,恐怕脸皮要相当厚才行,因为几乎旁边的所有人都会耻笑你的想法。然而事实是,在过去的20年里,上证综指取得了年复合10.60%的回报,深证成指取得了年复合14.7%的回报,不仅远高于同时期的通胀率,而且我们相信,也将远高于那些因为不相信中国股市有长期投资价值而坚持让自己做“股民”不做“股东”的那只庞大群体的回报。(你可以不买或买不到指数,但不妨想一想,如果股指整体如此,其中怎么可能没有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呢?)
主流理念二、中国股市的最大的风险是系统风险
由于听起来很有道理,因此这一声音也一直陪伴了我们近20年。在这一几乎对得清清楚楚的理念影响下,我国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心安理得地让自己的操作策略不断地趋于短期化或超短期化。我国动辄200%、300%乃至400%甚至500%的股票周转率让我们的市场始终位于全球股票交易频率第一的位置。在无处不在的要防范系统风险的呼唤下,无数人试图通过聪明的买和聪明的卖去争取自以为是更具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然而,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与之相反的一个策略——尽管这个策略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合情理——挑选自己信任的上市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却大多取得了较好甚至是令人瞩目的回报。
主流理念三、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投资
说起背后的依据,坚持这些观点人都要谈到两个案例:中石油和日本。于是,在想当然的逻辑推理下,这些人反反复复向市场发出强烈的呼唤:价值投资绝不等于或绝不能等于长期投资。然而事实是(至少我们认为的事实是),无论是中石油还是日本都不是特定范畴内的普遍或典型事件。我们用非典型事件去否定典型事件,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呢?至少在治学态度上它也不能算是严谨的吧?退一步说,说巴菲特是价值投资也有些过于牵强,在我们的记忆里,巴菲特本人从未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多次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称自己是一个企业投资者或股票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存在上述误读和误导,使一些本想向巴菲特学习的人纷纷又折回了“炒”股者的行列。最终的结果会怎样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试想一个场景:一个美国人在1901年来到股市,当有人告诉他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市场会经历多次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挥之不去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局部战争甚至是核战威胁时,你估他会怎样?
彼得.林奇说:在股市赚钱,最要紧的是不要被吓跑。其实,胆小的人就不应当进入股市中来。如果有人对你说,“炒”股吧,这样我们一遇到风险可以随时收手,你最好不要信。因为100年来,还没有人可以靠聪明的时机选择而成功地走到最后。
当我们一直快速行步地走完了20多年时,是否应当抽空反思一下:一直影响甚至左右我们行动的那些主流理念到底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http://xueqiu.com/9206125741/21566637
网友评论:
从我们进入股市的第一天起一直到今天,始终有一些强大的、无处不在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由于声音如此强大和无处不在,我们就称其为主流理念吧。20多年过去了,尽管还没有到下最后结论的时间,但小结一下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这些主流理念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一、中国股市没有长期投资价值
在这一“强大”声音的影响下,我国20年来催生了一只庞大的“股民”队伍,直到今天,谁要说我想当“股东”,恐怕脸皮要相当厚才行,因为几乎旁边的所有人都会耻笑你的想法。然而事实是,在过去的20年里,上证综指取得了年复合10.60%的回报,深证成指取得了年复合14.7%的回报,不仅远高于同时期的通胀率,而且我们相信,也将远高于那些因为不相信中国股市有长期投资价值而坚持让自己做“股民”不做“股东”的那只庞大群体的回报。(你可以不买或买不到指数,但不妨想一想,如果股指整体如此,其中怎么可能没有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呢?)
主流理念二、中国股市的最大的风险是系统风险
由于听起来很有道理,因此这一声音也一直陪伴了我们近20年。在这一几乎对得清清楚楚的理念影响下,我国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心安理得地让自己的操作策略不断地趋于短期化或超短期化。我国动辄200%、300%乃至400%甚至500%的股票周转率让我们的市场始终位于全球股票交易频率第一的位置。在无处不在的要防范系统风险的呼唤下,无数人试图通过聪明的买和聪明的卖去争取自以为是更具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然而,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与之相反的一个策略——尽管这个策略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合情理——挑选自己信任的上市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却大多取得了较好甚至是令人瞩目的回报。
主流理念三、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投资
说起背后的依据,坚持这些观点人都要谈到两个案例:中石油和日本。于是,在想当然的逻辑推理下,这些人反反复复向市场发出强烈的呼唤:价值投资绝不等于或绝不能等于长期投资。然而事实是(至少我们认为的事实是),无论是中石油还是日本都不是特定范畴内的普遍或典型事件。我们用非典型事件去否定典型事件,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呢?至少在治学态度上它也不能算是严谨的吧?退一步说,说巴菲特是价值投资也有些过于牵强,在我们的记忆里,巴菲特本人从未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多次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称自己是一个企业投资者或股票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存在上述误读和误导,使一些本想向巴菲特学习的人纷纷又折回了“炒”股者的行列。最终的结果会怎样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试想一个场景:一个美国人在1901年来到股市,当有人告诉他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市场会经历多次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挥之不去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局部战争甚至是核战威胁时,你估他会怎样?
彼得.林奇说:在股市赚钱,最要紧的是不要被吓跑。其实,胆小的人就不应当进入股市中来。如果有人对你说,“炒”股吧,这样我们一遇到风险可以随时收手,你最好不要信。因为100年来,还没有人可以靠聪明的时机选择而成功地走到最后。
当我们一直快速行步地走完了20多年时,是否应当抽空反思一下:一直影响甚至左右我们行动的那些主流理念到底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http://xueqiu.com/9206125741/21566637
网友评论:
-
影子: 曾经看到过一份统计,做的是
600001-600010
以及
600010
600020到600100
实际的回报率不比上证指数低,而且投资600001-600010回报率很高,当然有老八股个别涨幅特别突出的原因。
-
张翼轸http://js.xueqiu.com/images/vipicon.gif: 回复 @影子: 老股表现好这点我是相信的。但有研究显示,拖低回报的正是那些不断上市高定价的新股。如果普通投资者是基于John Bogle这样的全市场指数投资思路,在A股到底那么多年下来回报有多少,尤其是近10年回报如何,始终是个谜啊。中国股市历史太短,但也期待有一本A股版的Stocks for the Long Run
-
朱晓芸http://js.xueqiu.com/images/vipicon.gif: 回复@影子: 金子的长期回报一定不能让大家满意的:过去200年,1美元黄金变成1.95美元,1美元国库券变成301美元,1美元债券变成1083美元。数据来源,西格尔的《Stock for the long run》。
-
-
-
刘志超http://js.xueqiu.com/images/vipicon.gif: 对于投资者而言,用典型事件或非典型事件去证明某个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具体的一位投资者而言,有时非典型就是全部。还得落在分析具体公司,给其估值上。
-
桂文燕: @影子 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心平气和了,还请听我说几句,其实你可以看看前面的讨论,股神说这十年的回报率太低,你告诉 他”过去十年回报率低,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十年前股票太贵了,现在的PE只有当时的20%。“,但股神不同意你的这个看法,说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股市的原因很多,如果是简单的P/E,那天下没有人会在股市输钱的。我的意思很简单,虽然可能听起来不好听,但一维思维在股市中无效。”你回了股神一句“ 最基本的PE都搞不懂,股市还是别碰的好。”
其实人家股神也是好心告诉你股市不要光看PE,不应该一维思维(而且人家怕你听了不高兴“我的意思很简单,虽然可能听起来不好听”)为什么你就要说他连最基本的PE都搞不懂,藐视人家不配玩股票(这是我对你这那句话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
兰薰桂馥: 任先生,恕我直言,我始终觉得就这书在雪球呈现的内容逻辑思维有些问题。而且内容中多处否定了巴菲特亲口说过的话,比如用4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这是巴菲特亲口说过的,但是你们否定了他。
1、巴菲特是说价值投资中的“价值”两个字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投资不是以价值为衡量标准,就不能称之为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天然是价值投资,这怎么会是“巴菲特本人从未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他非常明确的说过自己85%是格雷厄姆,15%是费雪。
2、价值投资当然不等同于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只是价值投资的普遍结果。
一个股票内在价值是100元,某人以10000元的价格买了长期持有30年,你说这算是价值投资吗?一般来说股票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所以表现为价值投资通常是长期投资,但是并不等于必需要长期。我们可以看最新案例土豆,假设我们认为土豆的内在价值是100元,几天前以50元买入,很幸运的几天后因为并购土豆的价格迅速达到并大幅超过了100元,我认为未来内在价值不会增加多少,所以就卖出了,我这笔投资是千真万确的价值投资啊,虽然
这样的幸运事是极小的概率。但如果你要成为逻辑,就必须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要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你推翻了“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投资”,就是确立了“价值投资是长期投资”,但是我上面的例子已经轻松与你的论点发生了矛盾,除非你能证明我上面举的例子都不是价值投资。
3、中石油和日本的案例不是典型,而是普遍现象和必然会发生的。 每个市场都会经历的。
但价值投资中只约束了买入原则,安全边际也仅是针对买入的价格而言。因为你的买价足够低,经过一定时间后,什么价格卖出都可以赚钱,所以卖出不太需要安全边际的约束,除非是价格远远脱离了内在价值,比如内在价值是100元,但是价格已经到了500元或1000元,这个如何判断就要根据常识与经验了,但肯定不会是要求101元或110元非得卖掉。如果你赚钱了,即使以内在价值以下的价格卖出,也不能算是投机,只能算是一次不漂亮的投资。再以中石油H股为例在2007年14块买入一般不能算是价值投资,如果他之前以低价买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在14块不卖出也仍是价值投资,但显然也不能因为后来涨到20块就嘲笑巴菲特是错误的。
前一篇:生孩子:顺产还是剖腹产?
后一篇:东方财富网股东大会问答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