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

(2019-03-21 10:51:41)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讯
【新书推荐】《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

(全球创意城市权威读本,世界著名创意城市专家查尔斯•兰德利继《创意城市》之后的又一力作)


编辑推荐:


这本书堪称一部具有启发意义的精心之作,它带领读者漫游全球,探索艺术回归城市的创建。所有参与城市未来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拓展自己的想象力。本书的每一章都结合了实用的指导和富有远见的洞察和挑战,环环相扣。

                                    ——克莱夫•哈利吉(Clive Harridge)(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查尔斯•兰德利长期致力于“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他在新书中透彻地分析了这门失落的艺术以及城市创建迈向未来的方式,因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具有吸引力、可持续性和经济宜居的环境。

                        ——罗博•亚当斯(Rob Adams)(澳大利亚墨尔本Design & Culture总监、教授)

 

这本书所具有的驱动力和艺术性有助于亚洲和日本城市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城市未来感兴趣的人的圣经。

                   ——佐佐木昌幸(Masayuki Sasaki)(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创新城市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城市的打造是一门艰难的艺术,但查尔斯•兰德利却抓住了其要义。他可贵的世界观值得世界各地关注城市的人们借鉴。他的所有著作都摆放在我书桌的醒目位置,而且被翻阅了无数遍,这一本也不例外。

——卡洛•克雷塔(Carol Coletta)(美国Cities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mart City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兼制作人)

 

全球创意城市经典之作、权威读本。

世界著名创意城市专家查尔斯·兰德利继《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之后的又一力作。

横跨城市规划、建筑学、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富于原创性和深刻洞见。

对于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在温哥华前首席规划师Brent Toderian所推荐的“100本城市建设书”中,本书位居第二位。其它位居前十的书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意象》《人性化的城市》《交往与空间》《创意城市》等。


书名: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

作者:(英)查尔斯·兰德利 著;金琦

ISBN978-7-302-51429-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129.00

出版日期:2019-01-01


内容简介:

 

城市的打造是一门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改造城市所需要的技巧远远不止涉及建筑、工程和土地使用规划等这些常规领域。寥寥几点纲领性规划不能决定城市的建设,但有力的原则可以让城市的打造走上良好的轨道。21世纪的城市展望应该跳出当前框架,充分发挥想象,面向世界而非拘泥于当下。这种视角的转变赋予了城市打造道德根基和价值基础。它让城市成为本市人民、团体、外来人员以及整个地球团结得更紧密的地方。

本书是查尔斯•兰德利的代表作,英文版原著“The Art of City Making”,自2006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一直持续再版。继《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一书后,查尔斯•兰德利的这本新书在国际案例研究的支持下,阐述了如何重新评估城市的潜力,从而让城市能够加强各自身份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和大规模移民的规定和要求。它还深入探讨了深深困扰打造“美好城市”的断层线、悖论和战略性困境。

全书首先指出“城市建设并非一人之责”,总括全书纲领。

在第二章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城市中各种视觉、听觉、嗅觉景观,揭示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对人的影响。

第三章描述了全球城市面临的诸如生态加速破坏、部分区域衰退、犯罪猖獗、商业扩张导致的地方性加速消失等令人震惊或值得深思的现象。

第四罩了文化配套设施、时尚、旅游对城市的深刻影响。

第五章论述了城市建设相关各种职业(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调查员、开发商)的特征和局限,并指出了他们之间需要融合并发展创造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特质。

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全书观点的总结。第六章总结了打造魅力城市的思维方法、操作流程、评判标准、注意事项等,列举了大量实际案例。

第七章深入分析全球创意城市的优秀案例——新加坡、巴塞罗那、毕尔巴鄂、库里蒂巴、阿姆斯特丹、温哥华等,展望创意城市的未来并总结了十个开启创意城市规划的构想。

本书思想深刻,观点新颖,视角开阔,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深刻分析,又不乏翔实的数据和大量鲜活的案例支撑,具有极强的开阔思维、方法指导的意义。

 

作者简介:


    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是全球创意城市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出生于1948年,先后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接受教育。他在1978年创立的“传通媒体”(Comedia),被誉为欧洲最具权威的文化创意规划咨询机构。多年来,兰德利及其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城市,推展了数百个城市项目;他在全球45个国家发表过将近250场重要演讲,探讨了危机与创新”“创意城市与超越”“艺术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复杂性与城市建设以及多元文化和多元创造力等话题。近几年,则专注于辅导亚洲国家推动城市的创意发展。

    他擅长与城市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一起,深入挖掘城市的潜力,将传统与创新、民族特色与国际定位相结合,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整体的和谐。他的一些方案,能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某些难题,推动城市向更加美好的方向进步。他还致力于探讨地区文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加强城市的自我认同和自信。

    其著作有:《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The Art of City Making2006)、《掌握先机:复杂年代的都市生活》(Riding the RapidsUrban Life in an Age of Complexity2004),以及与菲尔•伍德合著的《跨文化城市:多元文化的优势》(The Intercultural CityPlanning for Diversity Advantage2007)、与马克•帕克特合著的《文化十字路口》(Culture of the Crossroads2001)等书。其中《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自2006年出版至今,一直持续再版,是西方城市创新和再造领域的经典读本。

 

译者简介:

 

    金琦,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美国翻译协会(ATA)会员。译有《绘出世界闻名的地图》《图绘名著:文学地图集》《你不可不知的50个地球知识》《找到真北:个人领导力培养指南》《想把所有美好都给你》等多部人文社科类图书。


内文选读:


中文版引言

 

《打造魅力城市的艺术》(中文版)为重新评估当代中国打造城市的要务提供了机会。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应对我们正在见证的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而且它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过去30年间,中国有2.5亿人涌入城市。在35年经济转型带来的最大变化中,未来十年将实施全面的计划,再推动2.5亿人口流动,建设500座新的中型城市,每座城市拥有大约600 000人,从而使中国的城市人口突破10亿。那么,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

这种城市增长催生了紧张,无数的人追逐相同的资源:空间、住房、设施、机会。这些压力共同产生了政治、文化和管理难题,其规模是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都从未经历过的。这些难题极其难以解决,但是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会爆发。正是这种城市增长速度加剧了压力并削弱人类吸收、消化和制定共同生活的方法的能力,而城市要生存和繁荣,需要精心设计的软性基础设施、运行良好的体系和社会网络。这种息息相关的风险即将压倒中国城市更加成功地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种城市化进程突出表明,我们最关键的任务是建设提供高生活品质的城市、没有污染的城市、拥有审美感的城市和提升精神生活的城市。至关重要的是,城市需要建设倡导共同归属感、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公民文化”,目标是抵消许多人在离开农村地区而融入中国剧烈演变和转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目标和身份的丧失。随着生活支离破碎,旧有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网络淡化,我们需要建设帮助抵消这些趋势的城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营造一个个人愿望和自我利益与集体意识重新得到协调的环境。

这种民生重建或许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项目。城市转型非常复杂。简单描述战后时期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特点的方法是考虑“城市1.0”“城市2.0”和“城市3.0”的顺序。我们可以将从过去继承而来的历史城市称为“城市0.0”,而它在中国有许多种变化。大部分城市需要果断地从“城市1.0”构想发展到“城市3.0”创意。以经济财富创造为主要手段的每次变化都会产生新社会秩序、新学习方法和学习事物以及进行学习的新环境,这需要不同的文化能力、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和吸引力。以下简要介绍它们的部分特点:

“城市1.0

我们可以用以下典型的方法来描绘“城市1.0”:这种城市类型的主要标志是大型工厂和批量生产;心理模式即城市是一部机器;管理和组织类型是等级制和自上而下形式;采用筒仓式垂直结构,部门强大且之间合作关系极少;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死记硬背和重复;对失败的容忍度低;工作、生活和休闲等功能分开;对美学的理解微乎其微。“城市1.0”有平行规划版本,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上;综合开发是首选的办事方式;参与度低且不受鼓励。“交通1.0”主要集中在让城市适合汽车通行,行人似乎比较不重要,这导致道路基础设施丑陋无比。“文化1.0”主要集中在传统形式;文化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公营部门扮演支配性角色;观众范围非常狭窄,精英成为主要参与者,虽然民间活动非常流行;文化被视为与商业分离。

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理性、有序、隔离和专注于技术的城市,就城市打造而言,它是一种以硬件为主的“城市工程范例”,并且反映了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城市类型的巅峰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但遗憾的是,在中国,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以及仍在建设的实体结构中仍有这种方式的遗留影响。这种方式或许与其时代相关,但现在并非如此。

“城市2.0

相比之下,“城市2.0”有其他的发展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演变。它的工业象征是科学园和高科技产业;它的管理理念是比较扁平的结构;合作性工作和协作性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习体系开放。对学科整合的需求的意识得到提高。这种思想模式认为问题之间有更多的联系,而且这种城市形式更加了解软件与硬件如何相互作用。城市设计的优先重要性提高,它开始关注城市的情感感受及其身体和感官氛围。

人们尝试使用由一群四处流动的明星建筑师创造的新奇建筑形式让城市变得更加引人入胜。闪闪发光的玻璃大楼激增,醒目的形状打破传统的方块图案;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有些配备良好的公共空间。宽敞的零售、娱乐或文化中心试图蛊惑、迷惑和引诱您;市民变得更像客户和消费者。

此外还有反映人类需求和人性的举动。人们之间如何互动上升为重点。城市成为开展各种活动的背景和舞台。“规划2.0”更具有参考意义。它以连接物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比较全面的方式看待城市,而“交通2.0”的理念更加注重移动性和连接性。城市的汽车主导性降低,可步行性和行人友好型街道设计成为重点;两边种有树木的街道或林荫大道亦是如此。这种2.0类型的城市力求重新插入混合功能和多元化的商店、办公室、公寓和住宅,而且它通常鼓励人类多样性——年龄、收入水平、文化和种族多样性。

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系统的价值的尊重有所增强,生态友好型技术的利用和能源效率也提高。显而易见的是,本地生产增加,更加重视特殊性、美学、人类舒适度和营造场所感。

“文化2.0”转移重点。对创意经济部门的软实力以及艺术与其在整体经济中的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意识提高;文化成为综合性工具,被用于促进城市再生和复兴;这提高了博物馆和画廊在寻求改变城市形象的过程中的受欢迎程度;激活街头生活和推广节日成为文化项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社区驱动的艺术项目激增,成为日益壮大的参与和包容运动的一部分。

“城市3.0

“城市3.0”更进一步,它汲取“城市2.0”的优点,试图利用市民的集体想象力和智力将他们的城市创造、塑造和共同打造成新公民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称为“软性城市主义”,因为它考虑到城市的完整感官体验和建成结构的情感影响。因此,它与公共领域、人性和美学息息相关。它理解,乏味与丑陋削弱城市。它的思想模式是将城市看作是有机体,从组织上来说,它更加灵活;横向和跨部门工作成为惯例。它认识到,为了成功,我们有时必须失败,才能获得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学习和自我发展对“城市3.0”至关重要。在“城市1.0”中,知识型机构仍是挖掘知识的工厂而非探索知识的社区。只有到那时才能才会被充分地释放、探索和利用。

“城市3.0”承认创业精神是未来工程创造城市的关键所在。“经济3.0”培养创造力、创新和创业文化。开放的创新制度通常推动发展进程,并且有协作性竞争。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具重要性,而且主要参与者非常精通科技。这种城市形式涉及营造文化和实体环境,而这种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它的工业象征是创意园或创意区。

“第三场所”(既非家里也非办公室)变得很重要,所以您可以移动办公。“处处”和“随时随地”现象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这种世界具有“快闪”文化。创意场所可以是房间、大楼、街道、社区,但是创意区不止于此,它一般以翻新的旧建筑为中心。它们产生共鸣,因为它们充满回忆,而且从实体上来说,它们空间宽敞,灵活多变,适用性强。

“规划3.0”偏离严格的土地利用重点,它更具有综合性,结合经济、文化、实际和社会问题。混合用途对其规划理念至关重要。它以合作方式工作并发现有趣的参与方法。它认识到,规划日益涉及协调复杂问题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培养城市增长的同时,克制中产阶级化的消极面。鼓励市民参与决策,而且需要采用整体处理方法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具有生态意识和具有跨文化意识一样成为新常识的一部分。这种“城市3.0”类型认为人才吸引和保留至关重要,因此,调整移民法律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人才。

“城市3.0”利用智能科技。沉浸式、自动调节和互动式设备让我们知道我们城市的实时状况。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智能电网和传感器、开放式参与性和开放式数据平台和城市服务应用程序。它力求通过分析和收集市民反馈意见以及利用所有城市机构和部门的信息,掌握能源、交通、医疗卫生和就业等城市系统的完整和综合情况,从而作出更好的决策,其目标在于预测问题并作出反应。“交通3.0”从移动性转移到考虑无缝连接性。

“文化3.0”越来越表现出人们创造自己的文化的现象。比较不被动的消费者挑战他们自己的表达能力。文化在不同寻常的环境中上演——街头、本地咖啡店或快闪场所。

“城市1.0”“城市2.0”和“城市3.0”的整体趋势明显重叠。许多人在运营水平日益达到“城市3.0”的世界中仍然具有“城市1.0”的思维方式。规划仍有比较陈旧的特点,交通或相关领域的部分特点也是如此。“城市1.0”的文化体系与拥有“城市3.0”文化生活方式的人同时存在,所以他们需要适应。

城市中通常存在的主要断层线是不断演进的3.0世界及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动态与仍有多个1.0特点的现有运营体系之间的偏差。成为“城市3.0”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是作出与其相关的决策的人面临的挑战。

 

 

查尔斯·兰德利

 

201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