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2018-06-20 10:23:37)
标签:

图片

文化

分类: 书摘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德国人眼中的上海“德式”小镇

 

[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

       迪特•哈森普鲁格(Dieter Hassenpflug)是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博士、教授,是一位深度研究中国城市问题的学者。自2000年起,他就频繁接触中国的城市发展,作为受邀学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校从事多年的教学访问,也介入一些实践性研究课题和具体的城市决策过程。上海安亭新镇所模仿的原型城市——魏玛,正是哈森普鲁格工作生活多年的地方。但在这里他从中感受最多的却是陌生与不相识。


安亭新镇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仿制”(是“模仿”的一种类型,本段落中将进行阐释)的一种产物,而且确实是独一无二的。该项目反映了在中国实现德国城市理念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安亭新镇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德国城市,如罗滕堡、乌尔姆、策勒、格利茨,甚至其“友好城市”魏玛的复制品。它也不是德国建筑群或者单体建筑的复制拼贴。相反,安亭意在表现德国城市“本身”。用哲学话语来说: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德国城市被典型化了;它就要通过用混凝土、玻璃、沥青和石头建立起一种“理想型”。这就是仿制:复制一个“理想型”的雄心。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

       
       在某种意义上,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建筑和规划公司AS&P(阿尔伯特•施佩尔联合公司)自己为自己创造了这个任务。此项任务似乎是基于他们对合同所要求的发展嘉定“德国城”的理解。中方业主所设想的可能是简单地复制一个城市或是魏玛历史中心地区的一块,包括弗劳恩普朗和歌德故居、席勒大街和席勒故居、市集广场和市政厅、安娜•阿玛莉亚图书馆和城堡等。换言之,是将诸多城市建筑模块在一个开放的城市剧院舞台上进行集合或拼贴,边缘是封闭社区。显然,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他的设计团队并不想这样做。在总体规划中,他们期望寻求两种概念的结合,这既显示出高度的野心,又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安亭新镇模型

       乍看之下,原始模型以及目前已经建成的新城一期(德国设计),或多或少明确凸显了这些特征。这里有一个由德国建筑事务所GMP 设计的中心地区,其中有一座教堂和一些公共与商业用途的大型建筑。这里有围合式街区,带有双坡或四坡屋顶的建筑强调垂直向的生长,街道蜿蜒,可以让人看到山墙立面以及护城河或沟渠所形成的边界。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的色彩——建筑被漆成红色、黄色、蓝色和赭色——这表现了欧洲城市昔日的丰富多彩。安亭新镇给人感觉出奇的开敞,一般用于围合封闭住宅区的围墙和篱笆在这里并不存在。设计师似乎真的非常努力试图在嘉定这片土地上印刻德国或欧洲城市的印记。就上文所提到的结构而言,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但仅仅是在某种程度、某一范围、某种“理论上”如此而已。


然而,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项目完成部分严重背离了预想中的欧洲式原则,并且事实上显示出大范围解体的迹象。在我们可见可感的范围中,通过建设围合式街区以获得德国城市真髓的意图被大大削弱——事实上,围合式街区结构并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这种损害。再仔细观察,人们可以发现为了保留不可或缺的街区边界所作出的努力,同时还有妥协。在新城的大部分地区,建筑已经变成了行列式格局,有的地方也变成了连续排列的独栋别墅。街区在东西方向被拉伸甚至撕裂,在有些地方,街区只能被视为碎片。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安亭新镇,弯曲街道出奇的宽阔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安亭新镇,混合使用的建筑

街面太宽,建筑过于现代,人们无法找到老式城镇历史中心的感觉。许多带有双坡、四坡或单坡屋顶的建筑以屋檐面向街道。另外,仅有的一些朴实山墙沦为纯粹抽象物,很难有效地承担将城市公共空间剧场化的使命。由于街道过宽,曲线形态在美学上的表现力很弱。最终,已经建成的安亭新镇一期感觉像是被塞进中世纪城市结构的后福特主义住区。结果有点让人想起建筑师克里尔—科尔(Krier Kohl)在波茨坦(Potsdam)设计的科尔希斯特费尔德新城(Kirchsteigfeld),不过它并不十分具有历史主义倾向,而更像是一个老式德国与包豪斯的混合产物。

 

安亭新镇城市空间最为奇怪之处在于,它在封闭与开放之间摇摆不定。为了追随欧洲的典范,安亭新镇想表现出开放的城市空间。为了符合德国的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围墙、树篱和栅栏都被省略掉了,最多只剩下环绕新镇的护城河,可以算作一种存在于封闭城市中的屏障。


但是这种程度的开放在中国可行吗?别忘了,住宅建筑构成了新城建设的主要部分,所以,开放当然是不可能的!住宅区自然需要以某种方式封闭起来。因此,有安保人员的红色小门卫室被设立在车道边和路口。然而就如与钥匙相应的锁孔一样,对应于封闭空间的城市开放空间在哪里?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转置结构如此缺乏图形方面的清晰性呢?为什么在安亭新镇没有显示出哪怕一丝一毫德国小镇中心特征的景象呢?这是否因为阿尔伯特•施佩尔实际上打算建立一个现代的德国小镇,采用一种他在德国也会采用的方式(如果在德国还可以这样建造城市的话),或者只是因为这项规划即使遵照了古老的城市基本结构,却同时叠加了现代的填充结构?作为一座德式小镇,安亭新镇是否已经成为上海建筑规范的牺牲品,或者只是因为安亭新镇仍然太新,不够有活力,还没有被当地居民充分使用?

【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安亭新镇,行列式建筑开放结构而非周边式的封闭结构

 

对德国城市理念进行“转置”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由此引发了许多质疑,也出现了许多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德国规划师、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的意图。这应该被归因于在空间划拨、生产和消费中的中国文化。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朝向、排他性和内向性。

                     


                      (本文节选自《中国城市密码》“6 城市构想”中的“德国原味:安亭新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