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中国城市密码》

标签:
图片文化 |
分类: 书摘 |
德国人眼中的上海“德式”小镇
[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
安亭新镇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仿制”(是“模仿”的一种类型,本段落中将进行阐释)的一种产物,而且确实是独一无二的。该项目反映了在中国实现德国城市理念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安亭新镇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德国城市,如罗滕堡、乌尔姆、策勒、格利茨,甚至其“友好城市”魏玛的复制品。它也不是德国建筑群或者单体建筑的复制拼贴。相反,安亭意在表现德国城市“本身”。用哲学话语来说: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德国城市被典型化了;它就要通过用混凝土、玻璃、沥青和石头建立起一种“理想型”。这就是仿制:复制一个“理想型”的雄心。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
安亭新镇模型
然而,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项目完成部分严重背离了预想中的欧洲式原则,并且事实上显示出大范围解体的迹象。在我们可见可感的范围中,通过建设围合式街区以获得德国城市真髓的意图被大大削弱——事实上,围合式街区结构并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这种损害。再仔细观察,人们可以发现为了保留不可或缺的街区边界所作出的努力,同时还有妥协。在新城的大部分地区,建筑已经变成了行列式格局,有的地方也变成了连续排列的独栋别墅。街区在东西方向被拉伸甚至撕裂,在有些地方,街区只能被视为碎片。
安亭新镇,弯曲街道出奇的宽阔
安亭新镇,混合使用的建筑
街面太宽,建筑过于现代,人们无法找到老式城镇历史中心的感觉。许多带有双坡、四坡或单坡屋顶的建筑以屋檐面向街道。另外,仅有的一些朴实山墙沦为纯粹抽象物,很难有效地承担将城市公共空间剧场化的使命。由于街道过宽,曲线形态在美学上的表现力很弱。最终,已经建成的安亭新镇一期感觉像是被塞进中世纪城市结构的后福特主义住区。结果有点让人想起建筑师克里尔—科尔(Krier Kohl)在波茨坦(Potsdam)设计的科尔希斯特费尔德新城(Kirchsteigfeld),不过它并不十分具有历史主义倾向,而更像是一个老式德国与包豪斯的混合产物。
安亭新镇城市空间最为奇怪之处在于,它在封闭与开放之间摇摆不定。为了追随欧洲的典范,安亭新镇想表现出开放的城市空间。为了符合德国的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围墙、树篱和栅栏都被省略掉了,最多只剩下环绕新镇的护城河,可以算作一种存在于封闭城市中的屏障。
但是这种程度的开放在中国可行吗?别忘了,住宅建筑构成了新城建设的主要部分,所以,开放当然是不可能的!住宅区自然需要以某种方式封闭起来。因此,有安保人员的红色小门卫室被设立在车道边和路口。然而就如与钥匙相应的锁孔一样,对应于封闭空间的城市开放空间在哪里?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转置结构如此缺乏图形方面的清晰性呢?为什么在安亭新镇没有显示出哪怕一丝一毫德国小镇中心特征的景象呢?这是否因为阿尔伯特•施佩尔实际上打算建立一个现代的德国小镇,采用一种他在德国也会采用的方式(如果在德国还可以这样建造城市的话),或者只是因为这项规划即使遵照了古老的城市基本结构,却同时叠加了现代的填充结构?作为一座德式小镇,安亭新镇是否已经成为上海建筑规范的牺牲品,或者只是因为安亭新镇仍然太新,不够有活力,还没有被当地居民充分使用?
安亭新镇,行列式建筑开放结构而非周边式的封闭结构
对德国城市理念进行“转置”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由此引发了许多质疑,也出现了许多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德国规划师、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的意图。这应该被归因于在空间划拨、生产和消费中的中国文化。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朝向、排他性和内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