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自:《图解豫剧艺术》
作者:马紫晨 关朋 谭静波
ISBN:978-7-302-38061-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3月
马金凤及马派艺术
马金凤(1922—
),山东曹县人。6
岁学艺,相继师从管玉田、马双枝、司凤英、燕长庚、翟彦身等名家。抗日战争末期在安徽界首一带演出,与徐艳琴、毛兰花、阎立品一起被观众誉为“四好名旦”。旋经商丘,转调洛阳至今,一直是“西府”豫剧团的领衔主演、团长,被誉为“洛阳牡丹”,但她却又是“豫东调”的杰出代表,其音质圆润、清脆、明亮,吐字清晰、爽利、干净;唱腔节奏平稳,旋律很少跳进,字多腔少,词密腔简,惯于使用流畅的叠句和联垛,从容贯串,通俗快捷,尤其是在大段叙事性较强的“二八板”中,更彰显出她这方面的特长。

马金凤及剧照
如《对花枪》中“老身居住南阳地”一段,长达123
句的唱词在马金凤的演唱中却显示出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俏丽明快,张弛有度的一派大家风范,非常符合河南人干脆、爽朗的性格特点。其代表剧目是“一挂两花”,即《穆桂英挂帅》和《花打朝》《对花枪》。《挂帅》经梅兰芳先生指点,融青衣、刀马旦、武生、老旦为一体,既有女性的阴柔美,巾帼美,又有男性的阳刚美,浩然美,最终成为公认的马派“帅旦”新行当。《花打朝》中“程七奶奶”则是把花旦的“俏”,彩旦的“泼”,武旦的“爽”融为一体,活脱脱一个敢作敢为的“土诰命”形象。《对花枪》中的姜桂枝更以“老旦少扮”的人物造型突出其内在贤淑,外观开朗,完全是一副既平和沉稳又风趣俏丽的高雅气派。
传承弟子有柏青、韩培玲、许青枝、周桦、赵晓梅、耿海棠、关美丽等。
阎立品及阎派艺术
阎立品(1921—1996),原名阎桂荣。河南封丘人。10
岁入开封义成班学戏,师承杨金玉,并曾受教于祥符调名家周青山、马双枝。早期即以《蝴蝶杯》《三上关》《刀劈杨藩》等骨子老戏唱红开封、太康、许昌、界首等地。其唱风独辟蹊径,尤重人品艺德,一生不演“粉戏”,有诗赞之曰:“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农村重返开封戏剧舞台。1954 年1
月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观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说她是“地方戏中很少有的闺门旦”,并主动提出收她为弟子。其唱腔雅致细腻,甜润委婉,纤约清新,寓情于声。《秦雪梅》“吊孝”一折长达七十多句的“豫西二八板”,紧紧围绕着“悲”和“愤”着力渲染,那“哭一声商公子”连说带唱的“滚白”,气咽声嘶的“仿哑嗓”润腔绝技和细若游丝的哽咽,充分体现了其以声腔塑造人物的艺术才能。一段四十多句的“祭文”诵读,更是被处理得疾徐有致,顿挫相间,悲怆难控,涕泣动心,给人以摧肝裂胆、荡气回肠的感动。

阎立品及剧照
阎立品的表演艺术遵循“细想、细唱、细作、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原则,精雕细刻,紧抓神韵,既端庄妩媚,又朴实典雅,其一生曾五次大修大改的名剧《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家喻户晓;《盘夫索夫》和《游龟山》均经过常年不断加工而脍炙人口。她的弟子众多,如张梅贞、赵玉英、郭应先、李喜华、赵晓梅、陈淑敏、李晓香等大多已成为剧团的领衔主演。
桑振君及桑派艺术
桑振君(1929—2004),河南开封仇楼人。5
岁随母亲学唱坠子,练就扎实的“嘴皮子功夫”,咬字换句有角有棱,轻重疾徐,吐字清晰,口齿伶俐。9
岁入杞县戏班,师承薛东信,学会了《捡柴》《观文》等传统折子戏;后又投师赵清和,主攻旦行,14 岁已是戏班领衔主演。
其在艺术上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宗祥符调的同时不断借鉴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并大胆地把河南坠子的演唱技巧融入梆子腔,从而铸就、形成了偷、闪、滑、抢和离调的一套崭新唱法,“字乖韵刁”“错落跌宕”被公认属“桑派”的一绝。她扮演《投衙》中的胡凤莲,在“慢板转二八”“二八转流水”的板式变化中不仅变换自如,毫无滞涩,且灵巧抽叠,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对绣鞋》中张纯姐的一段段对唱,如珠落玉盘,滴水不漏。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与县官对绣鞋的那段快板“前三针,后三针,上三针,下三针……”偷字、闪板、夺字、抢板、叠字、垛板,听来真是字字珠玑,精巧利落,让观众不能不为这个伶牙俐齿、刁钻倔强、天真烂漫、勇敢调皮的民间小女子而拍手喝彩!

桑振君及剧照
从20 世纪50
年代在河南的弟子谢爱芳、刘伯玲,到1964 年她到河北邯郸任教后,其一批批弟子,如赵贞玉、苗文华、郭英丽等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20
世纪90 年代末又有河南的常俊丽、宋凤丽成为她的关门弟子。
唐喜成及唐派艺术
唐喜成(1924—1993),河南洧川人。10 岁入河南长葛县西关“万乐社”学戏,旋经许昌“二油梆”、新郑“四街戏”,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已唱响豫中大地。其“二本腔”演唱刚劲、挺拔、激越、明亮,虽是假嗓,却毫无脂粉气,而一改须生行当沙哑却缺乏穿透力的弊端,呈现一种阳刚之美。如《南阳关》中伍云昭的唱腔高亢、奔放,《三哭殿》中李世民的唱腔舒展、飘逸,《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的唱腔洪亮、洒脱,均能达到浑然流畅,纵控自如,体现出一种声情并茂的美学境界。人物刻画则入情入理,亲切感人,具有鲜明的平民化色彩。20
世纪80
年代以迄,宗“唐派”者甚众,一时之间,竟有“十生九唐”之势。除领军人物贾廷聚外,杨志立、颜永江、袁国营等均属此中名家。

唐喜成及剧照
李斯忠及李派艺术
李斯忠(1920—1996),原名银忠,艺名署龙。河南宁陵人。12 岁入河南民权县李庄寨大平调科班,师从王家玉。专攻净行。1949
年加入宁陵县豫剧团任领衔主演,1960
年上调河南豫剧院二团。其嗓音高昂、劲挺,一声运腔,声传数里,似虎啸龙吟,人称“八里嗡”。在吐字的“偷、闪、顶、叠”等方面都有过硬的功夫、技巧,几十句下来一气呵成,令人叹服。表演则功架大方,质朴粗犷,颇有“力拔山兮”
的气势。

李斯忠及剧照
李斯忠以演包公闻名,素有“活包公”“黑头大王”之誉,一生演出的包公戏多达数十部出。状告诸神的司马貌,则以红脸的扮相,黑脸的声腔,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人物,别具一种崇高美。
牛得草及牛派艺术
牛得草(1933—1998),河南开封人。10 岁拜师祥符调名家李小需。专攻文丑,尤擅官丑。1947 年投身开封和平剧社,1954
年调入黄河文工团,1958 年转入鹤壁市豫剧团。他天资聪颖,多方问艺,广收博采基础上融会贯通,终归自成一家。

牛得草及剧照
其表演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既有精绝的严格规范,又有机智的即兴变通。快念、快唱、快笑成了他扎实的口白功“三绝”;帽翅功、扇子功、胡子功则是他特色表演中的“三谐”。其唱腔是以低八度的大本嗓,配合鼻腔共鸣而独具特色,丑行表演者中未见第二家。几十年中,其在《挑女婿》《抓壮丁》《做文章》《三愿意》等剧中塑造了众多滑稽风趣而又乐观善良的人物形象。1979
年一出经由《唐知县审诰命》改编的《七品芝麻官》戏曲电影,奠定了他在豫剧丑行中的地位,竟获“东方卓别林”之美誉。宗其派者有王艺红、牛亚非、金不换等。
除以上几位艺术家外,还有高兴旺[1]、张岫云[2]、王素君[3] 等,也均属20 世纪40
年代以迄在豫苑菊坛具有“派”份的表演艺术家。
【注释】
[1] 高兴旺(1917—1983),河南鄢陵人。12
岁跟班学戏,曾以“丑中见美”的幽默形象带给豫中一带乡民以莫大欢乐。1949
年入开封豫剧团任主要演员。其表演灵活善变,机智乖巧,唱腔又妙用乐汇,口技入神,面部肌肉有五官挪位之术,令人捧腹。代表剧目《跑汴京》《推磨》《喝面叶》《刘二楞卖烧饼》等唱响豫苑数十年。
[2] 张岫云(1926—
),艺名“万丽云”。河南临颍人。8
岁从师高保泰,一年后进入“万家班”;之后又拜王金玉为师,习旦行。由于她善于吸收名家之长,加之自身条件又比较优秀,因而去台之前就已小荷初绽。1950
年随李久涛在越南富国岛草创“新生豫剧团”,1952 年转为中州豫剧团;到台湾后又转入海军飞马豫剧队任主演、教官、副队长等职。1959
年开始办班,致力于培植新人,很快造就了王海玲、刘海燕等一代新秀。她自己也声誉日隆,被乡人举为“台湾豫剧皇后”。其唱腔和表演均有独到的意蕴,内涵深邃,刚柔相济,大方、大度。
[3] 王素君(1932—
),河南开封人,5 岁学戏,师从曹金磊。7 岁登台演出。12
岁随父到许昌“二油梆”搭班,攻小旦。后进入开封工人剧团任主要演员。1952 年改演小生。1960
年调河南豫剧院一团。其唱腔走“豫西调”旋律,却完全是纯净的祥符调韵味。表演端庄大气,举止风采迷人。其代表剧目如《陈妙常》《西厢记》《周仁献嫂》《王金豆借粮》等,早已成为广大戏迷心目中的偶像。耄耋之年又应聘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尽传承人之责。
【购买链接】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89988.html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633053.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图解豫剧艺术-马紫晨/dp/B00V5P8RJK/ref=sr_1_1?ie=UTF8&qid=1442993599&sr=8-1&keywords=图解豫剧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