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自:《图解豫剧艺术》
作者:马紫晨 关朋 谭静波
ISBN:978-7-302-38061-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3月
中原历史悠久。大的方面说,从“炎黄”到“五胡”曾有多个少数民族最终于此融合,故而在其文化艺术基因中,一定会饱含着缤纷的色彩。何况时至当今豫剧演艺人员的民族成分内,除汉族外尚有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参与其间,这也是我国其他剧种所罕见的现象。小的方面说,每个人的出身、经历、性格和文化教养不同,其审美观念及欣赏的角度也必将各异其趣,此正是艺术流派产生、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根据。有派,有流,就有源;源,即各种因素综合、上溯的“根”之所在,它蘖生的支、脉,则为“流派”形成之因、由也。
当大一统梆子腔进入河南的初期,因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语音语调、生存状态、民风民俗及周边艺术品种的熏陶和影响,在经历了不足百年的光景后,即在乾隆中叶,梆子腔呈现出分流状况。
以河南开封为中心,除资格较老的豫西梆子以外,往北又蘖生出大梆戏(即大平调、大油梆)和怀梆(怀调);河南祥符(开封县旧称)与下路的豫东梆子则演化出高调和淮北梆子(高梆);此外,因与“西调”有染[1],河南唐、白河一带虽也打出了“南阳梆子(宛梆)”的大旗,但终究抗不过“中州调”的强大、汹猛。
如果拿河南梆子、同州梆子和南阳梆子三者的音乐形态作一番比较性研究,即可得出结论——“宛梆”还是更加靠近本土梆子的。虽然它至今仍保留着挑后嗓(吟诵花腔)的特色,但却不能说明其历史更早,因为就在八十年前,此类唱法还是河南梆子各分支品种所共有的标志,只不过在其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有的已经陆续消退了而已!
到清末民初,由于交通的发达,使靠近省城的梆子班社流动更加频繁,大约从20
世纪20
年代始,豫西和豫东(包括祥符调所属的沙河调、高调)唱腔上的两大宫调体系事实上已开始融合,因此它们没有独立为新的剧种,而是把“梆子”二字收而敛之,改称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依附于号称“中原正声”的祥符调周围。自此,一个被称作“五朵金花”,多姿多彩的大河南梆子总算形成了。
“五朵金花”各有其演唱上的特点、亮点,如:
祥符调中规中矩,端庄稳健,生净舒展豪放,旦行华丽婉转;
豫东调高亢挺拔,激越奔放,生净质朴浑厚,旦行花哨流利;
豫西调深沉平实,抑郁苍凉,生净一唱三叹,旦行余音袅袅;
沙河调字多腔少,一泄无遗,生净铿锵有力,旦行流水行云。
即便如此,当时的各路唱法也并未称“派”,其演唱者也始终未见有谁以“派”自居。所谓“地域流派”之说,实际上只是20
世纪80 年代初一些专家和音乐工作者的推演罢了。
从豫剧历史的演进看,“流派”的正式提出实际是从1980
年“河南省第一届流派调演”才开始的,而且是依照京剧对“流派”认定的标准,依个人唱腔风格或表演特色来划分。此以前在论及演员的个人成就时,则大多是从艺名、誉称或绰号中体现,例如“红脸王”“花脸爷”“贯台王”“一声雷”“小火鞭”“八里嗡”“震塌台”“毒药罐”“八十两”“水上漂”“万人迷”“戏状元”,等等。总之,全是些民间自发性、昵爱性或形象性的敕封与张扬。
但是,(1980)
那次规模较大的活动又是有缺憾或不全面的,即把认定和评选的范围主要局限在河南本省,而对长年行艺并定居河南省外的一些豫剧名家,如徐州的徐艳琴[2]、武汉的李景萼[3]、西安的张敬盟[4]
等,则考虑不周,因此在“调演”结束后,根据社会影响和群众反映又作了一些补救,但仍不足,不少问题还待今后编修“正史”时加以研究、解决。这里暂把新中国成立迄今,众所公认、又在“流派调演”时给予进一步肯定的几位名家从艺术上略作介绍。
常香玉及常派艺术
常香玉(1922—2004),出生于河南巩县。9 岁学戏,10 岁登台。1936
年随豫剧名家周海水到开封演出,曾主演王镇南改编的《西厢记》(六部本),轰动开封。1938 年赴陕西、甘肃一带演出,1948
年创办香玉剧社,1956 年经整编成为河南豫剧院一团。

常香玉及剧照
常派艺术的总体风格是激昂豪放,气势磅礴,舒展大气,节奏鲜明。独具一格的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使她获得了丰富、宽广的音色和音域,吐字、韵腔精巧、娴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如《花木兰》中,既能用以假嗓子为主的演唱技法,把花木兰那种勤劳、善良、贤淑、温柔的闺门女形象刻画得鲜活灵动,又能用以真嗓为主的演唱技法,使声音显得深厚、激越、高亢、坚挺,从而完美地塑造了一位戎马疆场、英武豪壮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板式创造上,她兼容并蓄、敢于创新、有机整合、自出机杼,不但把豫东调、豫西调切开、揉碎、混合、再造,还把“二八”“流水”自由碰撞,给予新生,使之成为既善于叙事,又善于抒情的“二八流水混合板”。同时她还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曲剧以及大鼓、坠子等兄弟艺术之长,二度创腔,以收独特的感人效果。
在描情绘声上,常派唱腔旋法委婉跌宕,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如《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通过声腔的装饰变化,为曲调注入了情感、生命的灵动:那欺骗小姐的窃窃暗笑声,那模仿张生病入膏肓的蒙蒙呻吟声,以及同情张生的哽咽抽泣声,等等,全都惟妙惟肖,耐人寻味。难怪人们赞之曰“西厢花万朵,
艺坛独一枝”。
常派艺术是豫剧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也最受群众喜爱的艺术流派之一,高玉秋、孙玉菊、虎美玲、卢玉琴、常小玉、谷秀荣、汪荃珍、王惠、李金枝、小香玉等演员追随模仿这种唱腔风格,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常派”在豫剧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陈素真及陈派艺术
陈素真(1918—1994),原籍河南兰封,落籍陕西富平。8 岁学艺,10 岁即小荷初露,17
岁人呼“豫剧皇后”, 22 岁有“梆子大王”之称,是豫剧首批坤伶中的佼佼者。1936
年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制了《三上轿》《柳绿云》等多个剧目的唱片,对豫剧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此之前,陈素真即开始了与戏剧家樊粹庭的合作,曾连续、成功演出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霄壤恨》等七部新编剧目,这些“樊戏”成就了豫剧多方位的改革,使原本流行于乡村僻野的“土梆子”戏登堂入室,向“雅俗共赏”的艺术发展。

陈素真及剧照
在唱腔上,陈素真是一位标新立异的革新家。早在1935
年前她即大胆地吸收、鉴借豫西调的旋法、腔口充实祥符调,在《三上轿》《春秋配》等剧目中,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俏丽灵透,旋律质朴。《三上轿》中崔金定上轿时“加滚垛唱”中的“疙瘩腔”,一唱三叹的“三起腔”,哀婉凄楚,韵味醇厚;《春秋配》中“捡柴”一折,“羞答答出门来”一段地道的祥符调“慢板”,九曲七转,听起来更让人如醉如痴,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风靡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形成了“家家崔氏女,户户羞答答”和“无腔不陈”的盛况。
陈素真对豫剧的最大贡献是她的表演艺术。在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中,她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博采众长,革故鼎新,曾吸收、借鉴了京、昆艺术的技巧和神韵,对河南梆子的传统表演艺术给予了大幅度的开拓与提升,终致获得“河南梅兰芳”的美誉。
陈素真做派内涵丰厚,层次分明,雍容典雅,细腻规范,风姿绰约,妩媚传神。《洛阳桥》中表达痴情女子叶含嫣梳妆待娶时那火急火爆的情感,将一手好扇子与大发辫参差舞动,如蝴蝶嗅花,上下翻飞,又如蜻蜓戏水,多彩多姿。《宇宙锋》中为了渲染赵艳容悲愤难抑的内心世界,陈素真将各种水袖技法变幻成行云流水般的舞姿,营造出一种令人惊心动魄、让人悲恸难抑的气氛,正所谓“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
陈素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甚多,如关灵凤、吴碧波、郑秋波、袁秀荣、郭美金、马兰、牛淑贤、武惠敏等都是“陈派”衣钵的传承者。
崔兰田及崔派艺术
崔兰田(1926—2003),山东曹县人。11
岁入郑州太乙班学艺,先习须生,后改旦角,属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中成就最大者。其代表剧目《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人们称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由于她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因而使她的唱腔形成了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风格特点,享有豫剧“程(砚秋)派”之誉,散发着兰花的馨香。

崔兰田及剧照
崔兰田唱腔的一大优势是音域宽广,24 ~ 54 达到18
度,真声为主,不暴不撞,低音浑厚扎实,中音圆润迷人,高音明亮舒展。独特的发声方法非常适合演唱深沉、悲切的豫西调,真个是幽咽凝重,曲折迂回,声情饱满,似断还连,富有极度的内在张力。而为了适应悲剧的内涵,常需在字少声多、凄怆怨恨的吟诵旋律中使用鼻音,如《桃花庵•
哭夫》一折,近一小时的唱腔几乎全由散板构成,其间却把头腔、鼻腔、齿音、喉音发挥到了极致,气口的控制仍游刃有余,堪称情深意笃,荡人心魄。
崔派唱腔丰富多彩,其主诉段“慢二八”更是令人意醉情迷,《桃花庵》“站门楼”中起板“九尽春回”一句,哀怨缠绵,余音袅袅,细腻地表达了窦氏16
年盼夫归,茶不思,饭不想,懒于梳妆,掐指等待的真情实感。而她在《秦香莲》中演唱“接过来这杯茶,我两眼泪如麻”的著名唱段,更是绕梁三日的上乘之作。
崔派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宝英、郭惠兰、崔小田、张晓霞等;马琳、徐凤等也受益良多。
【注释】
[1]
艺人传说是李自成把“西调”(同州梆子)带来南阳的。而内乡有据可查的则为道光年间夏馆富绅张珊曾办过一个“公义班”,所请师傅可能为同州梆子艺人。
[2]
徐艳琴(1919—2013),原名杨玉枝。河南夏邑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12 岁登台,16
岁扬名开封。主要演出剧目有《玉虎坠》《桃花庵》《洛阳桥》《香囊记》《春秋配》等。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流落河南许昌、漯河、陕西西安和安徽界首。与马金凤、阎立品、毛兰花争胜,被誉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
年入江苏徐州,长期担任江苏省梆子剧团领衔主演、团长,在豫东、苏北和安徽一带影响巨大。
[3]
李景萼(1926—1997),原名李玉枝。祖籍河南封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9
岁从艺。抗日战争期间到西安入狮吼剧团,并按“景”字辈排序。她行当宽,戏路广,曾先后与汤兰香、常香玉同台演出。1946
年回河南行艺,红极一时。1951
年到湖北武汉市豫剧团任领衔主演、团长,曾率团到江苏、浙江、江西、广东、湖南、上海等十八个省市演出,极大地扩张了豫剧在江南一带的影响。
[4]
张敬盟(1925—2012),原名张守成。山东曹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自幼随父学艺,6 岁登台演出。1935
年随父参加由樊粹庭先生创办的豫声戏剧学社,13
岁已崭露头角。青年时期生、旦、净、丑各行兼擅,中年以后主工须生,并担任陕西西安市豫剧团副团长。几十年来曾在近百部古典和现代戏中任主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王佐、刘彦昌等舞台艺术形象,是豫剧中较早在男声唱腔上采用真声唱法的先行者之一。
【购买链接】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89988.html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633053.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图解豫剧艺术-马紫晨/dp/B00V5P8RJK/ref=sr_1_1?ie=UTF8&qid=1442993599&sr=8-1&keywords=图解豫剧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