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风景阅读之旅:二十世纪美国景观
作者:三谷彻 著,杨希 译
ISBN:9787302-38813-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47.00元
出版日期:2015-01-01
雾中石 剑桥
虽然同样运用冰河石造景,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喷泉》(Tanner Fountain
)与安德烈的《石之广场》展现的表情完全不同。与《石之广场》展现石阵尺度之突兀、材质之粗糙的设计手法相对,《喷泉》中的石群显得更加静寂默然,占据了哈佛大学北门外的一方天地。这由一百五十九块石头组合的平面呈完整的圆形,其中部具有喷泉的机能。炎夏里喷泉以水雾的状态涌出,寒冬里喷泉则以纯白的云状蒸腾而起。雾与石可称为一对视觉对比的素材,两者组合而成的风景演绎着丰富的变化,令人不禁惊叹。

在哈佛求学的两年中,每个晨昏我都会在此经过,一年之内、一日之间喷泉所呈现的风景性格迥异。在晴夏的阳光下,水雾中的彩虹追随着路人的步伐,激起孩童们极大的好奇。步入秋之黄昏,雾气浸染残照的色泽,奇迹般地浑似一实体伏于石群之上。当世界被白雪覆盖,雪衣伪装下的石块们显得诙谐有趣。飘摇升起的雾气成为冷寂沉眠的大地上唯一一抹生机。悠悠雾气随风飘移,将路人包裹进暧昧的白色世界,忙忙碌碌的生活瞬间转化为超越现实的时空。沃克从景观设计师的立场出发探寻简约艺术在场地中实现的可能性。他力求作品本体以低调的姿态介入场地,而明示场地间的关系、灵活地映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则成为作品的真正目的。景观设计中的简约艺术手法是止步于孤芳自赏的封闭化的本体,还是追求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开放的形态,在两种相违的态度间设计师该如何选择,从这个作品的成功中我们得到答案。特别是在公园或广场等我们日常的风景中,结合生活、结合自然的手法成为设计的关键。作品本体对自然或历史没有必要刻意描述,只需单纯地映现即可。但是这种“单纯”的概念容易被偷换为“乏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沃克在作品貌似单纯朴素的形态中赋予作品“两面性”。首先,两面性存在于石块的安置这一行为之中。在安置石块这一超越地域文化的极具象征性的行为,石群不仅以单体形态暗示历史的重量,反之也以平面的摆放方式制造出轻松的氛围。石块的摆列并不介意底面是柏油路还草地,且场地上古老的橡树依然被保留于原地。虽然石块们扮出古旧的表情,但是它们的存在在另一种材质的作用下被奇妙地消隐而去。其次,石群模糊的轮廓流露着一种不安定感。步行者一旦在此经过,石群的雾气立即整体受到干扰,平面完整的圆状形态不复存在。而当我坐在其中某块石头上享受读书的静谧之时,包裹我的重重雾气则维护着圆状的完整。这种以组群来暗示形态的手法,亦可见于简约主义艺术家理查德·罗格(Richard
Long)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向来位于远离尘嚣的深山或边境,不易探寻接近,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孤芳自赏,是沃克将这种艺术手法引入城市公园。对沃克这种将所谓的艺术作品与真实生活直接结合的方式,熟知罗格作品的人难免心生疑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