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万物美好,我在其中》:一本温暖人心的小书

(2013-01-23 10:16:20)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讯

【新书】《万物美好,我在其中》:一本温暖人心的小书

书名:万物美好,我在其中

作者:钱红丽

ISBN978-7-302-30181-3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编:徐颖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12-12    版次:1-1

编目分类:散文-随笔-中国文学

读者定位:大众读者、纯文学爱好者

开本:140*190   印张:15.25

字数:135千字     页数:346

装帧:平装         版别:1-1

 

 

名家推荐:

她以前的几本书是在书房里做功课,而这部书稿是在闺房里说话。一个女作家应该热爱自己的闺房,就像一个男作家应该热爱自己的客厅一样。当然,身体好的话,还可以去热爱广场或者海洋。

                                                                   ——车前子

她给出了她的上联,风中绿树,旷野繁花,带着她的心心念念、恋恋不舍,像在夜间从屋外经过的人招兵买马,只等有同样体验者,给出下联,并加入她的队伍。

                                                               ——韩松落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最新随笔集,分四辑,分别为枕书记、草本木本、履痕处处、人物谱等。作者以一贯的温婉沁寒,笔下尽现自然植物,四季轮转,消逝的乡村野畈,以及读书笔记……以与万物同生共气的情怀,书写一己心意,如贴面的风娓娓徐来。

 

作者简介:

钱红丽,又名钱红莉,生于七十年代,出版有随笔集《读画记》、《诗经别意》、《低眉》、《风吹浮世》、《当我老了》、《华丽一杯凉》等,现居合肥,供职于安徽商报。

 

目录:

序一:闺不怨/

序二:大风吹绿树/

第一辑:草本木本

稻草垛

桃花

我所感到的春天

秋声

看草

看花

二月

流逝

种子们

早春

白露以后

栀子花

春天的几个词

蔷薇蔷薇处处开

树开花

倚靠

小美

本草有道

 

第二辑、枕书记

人生多寒露

有多少张爱玲可以重来

人生不团圆

说几句《小团圆》

活在日常

阅尽风霜身已残

杜甫的苦,陶渊明的乐

我看李商隐

棋罢不知人换世

读书记

那些远去的诗歌记忆

阅读如蚕

韩石山这把老骨头

宋徽宗时代的女先锋

比女人更深厚的

谁在八卦

草与帛

看吃,看吃

作为一种爱的理想

第三辑:履痕处处

香港记

入川记

去宣城

看湖

在柳州漫游

第四辑:人物谱

若为化得身千亿

京昆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关于严凤英

 

 

精彩节选

倚靠

 

  久雨初晴,阳光正暖,天蓝得跟梦一样。白劳在树枝上既唱又跳,其音悦耳,其身悦目——这样的时候,人的一颗心,就彻底松懈下来了——我特别希望做一件事情,坐在阳台的小竹椅子上,给孩子补衣裳,花袖子,小裤腿的,翻来覆去中,都是阳光的馨香,针有些钝了,往发棵里这么插一插——多年以前,我们的外祖母就是这么补缀的,一大筐旧了的衣裳搁在足边,一件,一件地,连啊缝的,针脚密实,不偏不倚,仿佛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从容不迫,于心无愧。那时的日子走得特别慢,就像坐在阳光下补缀衣裳,从晌午默默坐到日暮。

  日落西山,是一个遥远的词了,在几十年前的庄上可以望见,红彤彤一大片,霞光万丈,好象明星谢幕,把最绚丽的行头穿出来,优雅地鞠躬,发表答谢辞,然后,得体地走下台去,像落日那样隐身于天边。那时的天,是有边的,边就是永远不可得的梦想、希望和渴盼。日落西山,也是慢日子换来的。过去的日子,是一天天地过下来的,漫漫缓缓,像巴赫的组曲,具备相当的耐心,才能把它奏完,一曲终了,已是夜深时分。

那时,我们挑水浇菜,包括干所有的农活,都是那么慢,从很远的小河里,一趟一趟地往菜园里赶,并不急迫,是与风同在的,走在松软的地上,特别让人踏实,没有焦虑这个词可言;我们也喂鸡养猪,那时的鸡啊猪的,也长得慢,跟那时的日子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就连风都是徐徐吹拂的。

也是这样的时候,油菜花该谢暮了。早晨的时候,我们把手笼在袖子里,淌着晨露去山凹里摘菜,无非莴笋、大头青、茼篙吧,春寒是有点磨人的,让我们瑟瑟的,一颗心弦好象总是舒展不开。那时的乡下人,大多口味清淡,没有什么荤腥缠绕。偶尔,上了年岁的人,起个大早,去一趟镇上,他在早点店里坐下来,也就是两根油条一碗稀饭的交情,吃罢喝足,把钱从手绢里取出来,皱皱的,像他额上的纹,一个饱嗝之后,再去街对头的肉铺称一斤猪肉。那时的猪肉一块二一斤,一刀斩下,再戳个小洞,把草绳伸进去拴好,拎在手上,就是一个富裕殷实的早晨了。

那时候,我常常在放牛的时候,长久地眺望东边的方向,越过龙山大队,就是横埠镇所在的方位,那里有电影院,布店,理发店,百货公司……还有笔直的林荫道和美丽的花圃……这些,都特别令人徘徊不前,简直心生自卑——我们和镇上的人,分别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洋气,穿皮鞋,穿烫得齐整的衣服,得空的时候,听邓丽君和张蔷……而我们伸出来的双手,都那么粗糙,皮肤釉一样黑,简直打了深深的烙印,怎么洗都洗不白。

那时候,在夜里,是可以望见繁星的。天,仿佛一片锅盖,也像西方教堂的穹顶,非常有弧度的罩下来,日落西山以后,我们没事可干的时候,就喜欢抬头望天——天上除了星星,什么也没有,我们就那样一直看着,看着,仿佛在与时间比慢,看谁熬得过谁,到最后,还是我们败下阵来。一阵风来,迫使我们缩紧脖子赶紧回家……

迟早,每个人都会回家的,就像我们在心灵上总有个归依的地方。归依,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之子与归——归来以后,就有所依靠了——比如天这么蓝,就是一种依靠,连带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穷的支撑;比如这个下午,天蓝得让我幻想做一场针线活,给孩子补缀补缀三两件小衣裳。其实,这样的时代,是无衣可缀的。他穿得不薄也不厚,被抱着,大笑着把身子向我的怀里倾过来,我闻着他的小脸上,都是扑鼻的乳香,这样的香味,多么经典多么给人倚靠啊。

 

小美

 

在大瓦缸里种三四五六棵白菜,小虫子把菜叶吃得豁了边,像豁牙的老人说话不关风;

在自家院子里打一口井,夏天浇菜,冬天洗衣,水在盆里冒热气;

从女贞树上打下老丝瓜,把皮剥了,一堆绿苍苍的瓜瓤躺在青石条上尚存一口热气;

野草丛里一棵姜花,从白露开到霜降,像一个少女在白吃吃地笑;

蔷薇在春天就谢了,把身子攀在铁栅栏上过冬;

一枝苔红色月季开着,肯与她作伴的,是一棵上了年纪的花椒树;

蜡梅结了无数花骨朵,大雪不远了;

白头翁、灰喜鹊连袂分食一棵柿树,深醉色柿子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像人受不住吵闹迅速捂起耳朵;

枇杷树等不及,急急忙忙开起花;

秋桂的花依然在,犹如往事被涂了一层漆,回忆起来都能闻到铁锈的味道;

夜里睡不着,翻完三本书,依然睡不着,去阳台,仰望星空。天像一块脏抹布铺在头顶,想起天长地久这个词,根本就是讲时间的一个词,并非爱情;

其实,爱情与文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无中生有的事情,甚至爱情尚不如文学。在格局上,前者远远小于后者。

早晨,在小摊上喝一碗粥,吃一个芝麻包,然后绕小区转一圈——

我把看到的都记下来,一种风和日丽的小美而已。

 

本草有道

我喜欢逛中药房,并非买药,只是随便看看。置身中药好闻的味道,有虚幻感,仿佛一直跟人约会,无须落实到婚姻,自适又淡定。多宝格的抽屉,一层一层地叠加,像一个个甜美的梦,夯实又铺张,拉开来又推进去,里面藏的都是有好听名字的草药。对于许多中草药,都是先见其名,后识其身的,就像先看爱情故事后恋爱一样,总有些恍惚感。我们中间隔着一层光阴,明晃晃的,惹人流连。

达尔文把《本草纲目》说成是“1596年的百科全书”,我时不时翻翻,不同的版本都拿来,看看有什么迥异。李时珍的伟大,在于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又把草部细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惭愧,作为一个乡里人,日日与植物为邻,却一点感觉没有,那些存在千年的植物,竟被一位古人的慧心点燃了,多少年来,一直给人以荫泽。

《本草纲目》翻得久了,不免思考,我们与植物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照拂?好象植物给予人类的永远多一些。夏天,熬点儿车前子的水喝,一来降暑,二来消炎;冬天,在猪小排里加几段淮山药,所谓补气。中医最讲究气。听来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人为一方首富,每年都要吃上几万元的冬虫夏草,最后把好好一个身体搞垮了。可见,草药不能随便补,得讲究个度,一旦越了,反而有害。

有很多草药的名字富于哲学意味,比如独活,决明子,九里明,丢了棒,王不留行,十大功劳,雪上一枝蒿。你看,雪上一枝蒿,遗世独立的一个名字,实则有大毒,用之,得当治病,失当致命——其实它的功效无非祛风湿,活血止痛。还有独活,非常慎独的一个名字,用它的根治病,止头痛、牙痛、腰痛,惟独气虚的人不能用。想想也是,按照字面理解,人家都独活了,说明生命力强大,肯定愿意与气盛之人结伴而行,气短体虚的人肯定受不了这个。这就是命相上所说的相生相克吧。宛如男女之间,气味相投者才能在一起把日子过下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万物都在遵循着一个道理,你我不过是棋盘上的卒。

年轻时喜欢草本植物,可能出于一种纯粹的天然喜好,慢慢地,年岁渐长,再来重温这些,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读出“道”来。《道德经》讲道,《论语》有道,《庄子》明明也在布道……人愈活愈老,竟处处见道——曾经以往,读《本草纲目》,是被李时珍的文风所吸引,如今读,悟出世间万物里都有道。一个人内修到哪一层,就可以悟到哪一层,一点不带掺假的。

在香港,我买回豆蔻膏,既可以平息幼儿的咳嗽,又可以缓解大人的头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本草药物的影子,一年年里,我们相互需要着,难以分开,宛如纯洁的源头,日夜流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