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死孝——《世说新语》札记十五
(2014-05-03 13:05:29)
标签:
王戎死孝世说新语札记文化 |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了解了魏晋篡权的时代背景,就能明白王戎与和峤的孝顺之举。
和峤举丧,一举一动皆合礼制,仿佛刀切豆腐面面光,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刘毅却认为这是生孝。王戎鸡骨支床,悲哀委顿远超礼制,刘毅以为这是死孝。前者属于表面文章,后者非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为。
那么,到底应该居丧以礼,还是居丧以情,崇尚礼的认为应该发乎情止乎礼,崇尚情的认为应该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就涉及名教与自然的冲突问题。过分强调名教,名教或礼法容易流于形式化、虚伪化。有人为了博得孝名,获取进身之阶,不惜在父母的墓道内生活,服丧二十多年。不过,他在服丧期间,竟然还有心情在墓道内生下五个儿子。更有甚者,是产生了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不近人情、灭绝人性的孝。据说孔融在北海相任内,有人遭父丧,在墓旁哭泣,脸上却无憔悴之色。论理这个人并无不合礼法之处,虽说他的哭泣并非出自真情,孔融一怒之下就把这个伪孝子杀了——礼与情的冲突一至于此。
从刘毅的评价来看,魏晋时人更看重王戎的死孝,认为更加率性自然。王戎死孝,似乎更堪表率。然而,余嘉锡的评论却意味深长:“孝友之道,关乎天性,未有孝于其亲而薄于骨肉者。而孝之与友,尤不单行。王戎女贷钱数万而色不悦,必待还钱乃始释然。和峤诸弟食其园李,皆计核责钱(均见《俭啬篇》)。二人之重货财而轻骨肉如此。王戎犹可,若和峤之视兄弟如路人,虽不得遽谓之不孝,而其所以事亲养志者,殆未能过从其厚矣。”王戎对父母能做到死孝,发自天性;对女儿借钱则耿耿于怀,有悖人伦。说明他在做人上,仍未达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