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
刘良华
1.胡塞尔不断地提示“超越论现象学”(也有人译为“先验现象学”),他研究了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包括笛卡儿、洛克、休漠、康德等人的哲学(认识论哲学),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那些人都对主观主义有贡献,但都没有领悟“超越论现象学”的方法。
究竟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
2.如果你尚未获得完整的答案,你可以暂时设定:所谓超越论现象学,就是主观主义知识论,就是个人知识观。
胡塞尔绕来绕去说了一大堆复杂的话,被你这么一说,是不是太简单了?
3.如果胡塞尔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折腾出来的“超越论现象学”竟然不过就是“主观主义”,那是不是把人给害惨了,那个“超越论现象学”岂不就是哲学界的“皇帝新衣”?
但是,也不那么简单。胡塞尔追求“主观主义”,但他同时又以追求“普遍主义”为己任。
关键就在这里:胡塞尔并不认为他所追求的“主观主义”就是“个别主义”,相反,他的“主观主义”恰恰具有“普遍本质”的特性。
4.胡塞尔为什么自信他所追求的“主观主义”不是“个别主义”而含有“普遍本质”的特性?
这就是胡塞尔不断使用“超越论”(或“先验”)这个词语的原因。
在康德以及康德之前,“超越论”(或“先验”)是“先天”的意思。这种“先天”的东西并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他具有普遍性。有了这种“超越论”(或“先验”)康德就不再担心人的意识(知识)只能反映个别而不反映普遍本质。
5.康德有这个自信,胡塞尔更加自信。在胡塞尔这里,有了“超越论”作为膀臂,现象学就可以大谈“主观论”而不必因此而使自己落入“唯我论”的批评和责难。也因此,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简直就是“主观主义本质哲学”或“主观主义本质认识论”。温和一点的说法是“主体主义认识论”或“主体主义知识论”。
6.“超越论现象学”或“超越论哲学”所反对的是某种“客观主义”倾向或“自然态度”。所谓“客观主义”倾向、“自然态度”,其实也是一回事,胡塞尔一辈子都在反对“自然态度”,也就是反对它的“客观主义”倾向。
7.“超越论”现象学与“生活世界”也有关联。本来,“生活世界”被认为是胡塞尔晚年的一根救命的稻草,胡塞尔似乎对“生活世界”寄予厚望:让科学态度回到生活世界而获得意义感。
但是,就生活世界所隐含的“非反思”、“非课题化”也因此而具有的“非主观”的态度来看,这与胡塞尔所追求的绝对的“主观主义”、“超越论现象学”是不合拍的。若站在“超越论现象学”这边,胡塞尔对“生活世界”一定不会有太多的好感。胡塞尔追求的是绝对的、纯粹的自我、纯粹观念的生活、纯粹主观的生活。
8.如果说胡塞尔并不信任“生活世界”,那么,他晚年为什么多此一举,提出“生活世界”这么一个新词?
对胡塞尔来说,“生活世界”虽然本身不具有“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超越论主观性”,“生活世界”却为所有的“反思”的焦点提供视域、边缘。
9.为了提防他人攻击自己是知识论的“个人主义者”,胡塞尔赶紧找来几个可以为自己的主观主义、唯我论、唯心主义做辩护的词语:
一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e,王炳文不恰当地翻译为“共主观性”);
二是“移情”(Einfiihlung)。
10.你看,胡塞尔在这件事上,从来就显得畏首畏尾、遮遮掩掩、躲躲闪闪。
他为什么不直接宣布自己的知识论是“主观主义”、“唯我论”、“唯心主义”、“主体主义”?
宣布之后,就由他人去争论吧。
刘良华
后一篇:胡塞尔《第一哲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