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与康德现象学的几个假设

(2008-03-13 10:13:06)
标签:

杂谈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与康德现象学的几个假设

 

刘良华

http://blog.cersp.com/18893/1377542.aspx

 

    1.如果把现象学理解为某种“新哲学”,就可以承认:既有胡塞尔现象学,也有康德现象学。

 

    2.康德现象学的技术是:“现象”与“物自体”的划界以及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解答;

    康德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胡塞尔现象学的技术是:“悬隔”以及“想象”。

    胡塞尔现象学的精神可以概括为:“意识哲学”及其“面向事实本身”。

 

    3.康德与胡塞尔的不同在于:

    康德坚持知识来源于经验,但经验需要有先验逻辑的介入才成为知识。康德虽然不否认经验的意义,但康德本人更看重先验逻辑。

    胡塞尔却坚持:经验只提供最初的刺激,接受经验的刺激之后,人需要对经验进行悬隔,经验进行悬隔之后,无需什么“先验逻辑”,只需要“想象”,就可以形成个人的知识。胡塞尔虽然也承认感觉经验,但更看重自由想象。

 

    4.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中大量地谈论了“想象”,但康德后来坚定地站在“逻辑”这边。康德虽然为“物自体”保留了意志自由的地盘,但在知识领域,康德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简直就是“先验理性批判”。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虽然也谈“逻辑”,但胡塞尔“身在曹营心在汉”,胡塞尔这里谈论的逻辑恰恰是对传统逻辑的反感与批判。整个《逻辑研究》简直就是“想象力研究”、“自由创造研究”。

 

    5.康德划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前者受因果关系支配而后者受“自由意志”支配。

    胡塞尔大喊一声:“面向事实本身”,这里的事实不仅包括康德的现象,也包括了康德的“物自体”。就后者而言,胡塞尔现象学精神可以显示为:“面向物自体本身”。胡塞尔认为在不可言说的物自体那里,依然可以认识,可以通过人的直觉(自由想象)而获得认识。

 

    6.康德的思路是:人在“现象”那里没有自由意志,但在“物自体”那里,人可以发挥“自由意志”,不受对象的限制。康德虽然认为人在“现象”那里没有自由意志,但他毕竟为人的自由意志留出了一个地盘,这个自由意志一旦被赋予合法的身份,它就有可能在“铁板一块”的现象领域咬开一个缺口,使自己向“现象”领域蔓延。这正是胡塞尔接着要做的事情。

    胡塞尔的思路是:人在“物自体”那里固然有自由意志,人在“现象”那里同样可以发挥自由意志。

    7.这导致了胡塞尔被指责为“唯我论”,但胡塞尔并不畏惧,他提出一个缓解的办法:认识可以通过“主体间性”和“同情”而获得某种“共识”。

    其实,胡塞尔对“共识”原本就不那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面对事实本身的个人化的想象。

 

    8.可以思考的问题是:胡塞尔的“知识”与后来波兰尼、罗素等人提出“个人知识”究竟是否一致?

 

    9.尚有另外一个更大胆的假设:胡塞尔虽然大量地谈“数学”、“逻辑”,表面上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实际上,胡塞尔是一个自由奔放的“非理性主义者”?

 

    10.由此也可以再提出一个假设:康德改变了传统的认识路径,让认识的主体(因为人有“先验逻辑”)不再围绕认识的客体(对象)转,而让客体围绕主体转。康德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不彻底,应该再往前走:不仅让客体围绕主体转,而且让客体围绕主体的“自由想象”转。

    客体围绕主体转的理由并非因为康德所谓的“先验逻辑”,而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想象”、“直觉体验”。知识并非康德所谓的由经验与先验逻辑两者相互统整的结果,知识不过是想象的结果。知识(哲学以及哲学的观点)并不追求康德意义上的“本质”,知识完全是“私人”的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