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有点时间,于是"探幽访古"起来.穿过苞谷地,去寻找我少年时代住过的村子.可是,什么也找不到了,一切都了无痕迹.
我少年时代所住的村子叫"老堡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子,我曾问爷爷,爷爷说,他也曾问过他的爷爷,往上追溯了好多代,回答是:不知道.
在我的想象中,那是很飘渺而遥远的事情,是百年?还是千年?还是万年?
我隐隐约约记得,有个老者讲过,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落了一场大雪,有天早晨起来,人们发现有凤凰在雪地上走了个圈,人们认为这是老天显灵,意即在此修城墙.于是,人们依照"天意"在此修建了城墙.
城墙是长方形的,东西长,南北宽,大约一平方里.城墙是用黄粘土夯成,很高很厚,也很结实.城门坐西朝东,有雕梁画栋的门楼,有很深的门洞,有两扇很重很厚的大铁门,门口左右各有一只大石狮子.右侧,有一古槐,又粗又高,十多个人合抱是抱不住的,我站在树下,仰着小脑袋也看不到顶.正对大门是一面"照壁","照壁"周围砌着青砖,中间镶嵌一面黑色的大理石,大理石上刻着一些字.
这就是"老堡子".在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一村,合起来号称"东西五村",但其它村均无城墙.我想这些村的"村龄"不会很长的,在"老堡子"面前,它们是孙子还是重孙子?
"老堡子"是东西街道,沿街道南北排列着几百户人家."老堡子"在方圆几十里是户数最多,人口最多,城墙最高的一个村子.
城门洞是一块风水宝地,两侧有长长的石条,夏天,习习凉风过洞,人们坐在石条上乘凉,谈天说地.大铁门上有一些枪眼,深深浅浅,听老人说,这是北山的土匪来村上抢劫时射的.这城墙在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大作用.
我记得,门楼是我常去的地方.我有时躲到那儿去看"小人书",有时邀一些同学到那儿去"演戏",有时模仿古代战争的样子去"攻城",喊声震天,假戏真做.
每年夏天,我们在大门口设"少年先锋岗",佩带红领巾,手持红缨枪,每当我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自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让出进的人背毛主席语录,背不上的,一律不准出进.有一次,村上有户人家娶媳妇,新媳妇到了城门口,语录就是背不上来,我们不让进,主人家的饭菜凉了,急得没法,后来我们领读一遍才放行.
门洞前有个大斜坡,拉车的人拉不上来,我们一边在后帮着推,一边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上了坡,人家说一声:谢谢.我心里感到很甜蜜.
我们有时也搞些冒险.城墙的西北是一个很深的壕沟,我猜想是筑墙取土造成的.这儿,林木参天,绿荫遮蔽.我们的小学就在壕沟的西边.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商量好,准备走一次捷径,从西城墙翻过去,再过壕沟到学校,这样可少走一半路.我们准备了麻绳.先爬上墙,然后顺着绳子滑下,然后再上壕沟到校.没想到绳子断了,我的腿划了个大口子,我赶紧随手拔了一把小蓟,放在嘴里嚼成糊,贴上,用手绢扎住.我们约定,谁也不许给老师说.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门楼上的雕刻被铲了,石狮子被砸了,照壁也毁了.80年代,因一场大洪水,"老堡子"被水淹了,后来整体搬迁.
"老堡子"什么也没留下,我想,那照壁上的字一定是对"老堡子"的历史记载,当年的我年纪幼小,也看不懂那些文字.也没有抄写那些文字,真后悔啊!
一个城堡消逝了,许多的历史文化淹没了,若果没有文字的记载,再过若干年,还会有人知道这儿曾经有个城堡吗?
望着茫茫的原野,我心中无限惆怅,面对无垠的苍穹,我还能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