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建一门“音像资料收藏学”-------------------柳若影

(2024-03-26 14:43:39)

创建一门“音像资料收藏学”          柳若影

 (2014-12-21 09:27:12)[编辑][删除]
标签: 

文化

 

收藏

    题记: 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重读几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图象的建议书》,结合我的音像收藏实践,我想,创建一门“音像资料收藏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在于我们的实践有理论的指导。

    “音像资料”,笔者在这里把它界定为录像资料,照片不在此列。“音像资料”是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音像史学、影视学的基础概念。

   “音像资料收藏学”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有关。

     “音像资料收藏学”与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有关。

     “音像资料收藏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学科。

     “音像资料收藏学”这个概念是一棵树的萌芽,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曾有位学者在我的办公室打趣地说,要是能听到李白吟诗的声音该多好啊!我说,那时没有录音机呀!

     音像资料就是历史记忆,而且是一种最全面最鲜活的记忆。我们知道,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这些方法与科技的发展相关。

    保护世界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以确保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传承。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在对话和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我们共同的未来。
    音像制品 :电影、录像、广播、电视和录音材料 ,折射出人类的创造力,它是20和21世纪的主要记录。
音像制品已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不论识字与否,音像制品可以立即吸引人的眼睛和耳朵,它已成为一个对传统书面记录的永久补充,它已经改变了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越发蓬勃广泛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人更是多了一份怀旧的情愫,影视作品的创作日益进入繁荣阶段。不管是纪录影片、故事影片、电视剧,还是专题节目,甚至是其他门类的文艺作品,都需要真实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托,而在所有的资料中,画面影像资料又是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具说服力的。有时一个节目或影片好不好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料的选取与应用,简单几个镜头的出现,整个历史大背景立即展现在眼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创作放弃重现的手段而选取真实影像资料的原因。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随后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我们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文字,包括史书、历代研究的史学论丛、档案文件,还有碑刻和中国古代的甲骨、竹简、绢帛上书写的文字等等;二是图片,包括书画作品、壁画、老照片等等;三是声音,就是所谓的口述历史,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过去主要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就有了录音方式;四是音像的方式,这是最全面的活灵活现的方式,是最高形态的。
    在这些方式中,文字大多无法完全回避记录者的态度,经过了二次加工和整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声音也同样带着部分讲述者的主观意识和再加工;图片虽然留住了真实的一瞬间,但往往只是孤立的场面,信息含量很有限;遗迹、文物这些都只能算是二手资料,因为历史年代久远和时代的变迁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参考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真实的影像记录能够相对真切地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为历史“保真”。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历史影像中去找寻时代的遗迹来作为我们讨论和建构历史时的佐证。
     尤其要提到的是网络和数字摄像机,它使用音像手段记录历史平民化了。不再是某些机构某些人的专利,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

    影像资料是“形象化文献”,影像资料与文字截然不同的是,影像拥有一套光、影、颜色、线条、造型形成的表意符号,一套特定的“蒙太奇”式衔接,让历史由静止变得灵动。清末民初时所保留的影像不多,而且大多是由国外摄影师拍摄的,画面很短也不十分清晰,但却异常珍贵,被影视工作者纷纷争相采用。
    一般人对于历史的认知过程是由具体事实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对丰富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再形成历史概念等理性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图片、语言达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知,而历史表象是由我们的大脑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重组再创作实现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难免会加入个人主观的判断,难免受主流观点的影响,更难免会受想象力的限制出现不完整的碎片部分,而真实的影像资料会将某段历史时期或事件栩栩如生地重现出来,直接形成生动的历史画面,更加真实可信,并省去了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相对于文字、图片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有朋友给我看了友人1947年拍的安康的录像资料,真是栩栩如生。
    不管是东方或西方,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再现历史。不过同为“再现”,其他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前文提到,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结构成历史。这里面难免会夹杂一些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也难免会受到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观点的影响。
    
     相对于文字和图片,影像具有更加完整、全面、丰富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代伟人的认识与了解。
    与其他的资料相比,影像资料能够传达最大的信息量,除了某一事件和人物的体现,画面中还能传递出建筑、衣饰、民俗等等当时整个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大背景,不经意间描摹出已被人们淡忘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间的鲜活历史画卷。
    如前所述,历史是多面的,存在多种形态、多种解读,它可以是口头的、书写的,还可以是视觉的。不管是传统的书写史学,还是新兴的影视史学,它们平等而不相互排斥,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解读历史的不同方式与角度,它们都是接近历史真相的诸多努力中的一种。虽然有时历史影像也并不完全是对客观史实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它渗透着历史书写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以及政治、经济、商业、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种因素的博弈。但是影像介入历史写作,不仅能够完善和改变以往单靠文字来记录阐释历史的片面性,呈现出一种全新多元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撼动,甚至颠覆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更多元、开放、包容的观念、态度、方法来观察和记录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述很粗浅地谈了一些我对于真实影像资料的历史价值的认识,当然,离建立一门“音像资料收藏学”还差得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从去年以来,我自己做了一些原创性音像资料,这其中有的就是纪录片,有的可以进一步加工。我感到,首先是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循环往复,一至无穷。“音像资料收藏学”终有一天要建立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