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一个作家,会逐渐地活成他的生活之地------------柳若影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桐乡市传媒中心
让文学与时代交融。当下,乌镇已进入“茅奖时间”。11月17日上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乌镇召开。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评委代表、获奖作品出版社代表共聚一堂,畅谈长篇小说的繁荣与发展。
现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结合自己获奖作品《本巴》在座谈会上说,《本巴》是向江格尔史诗致敬之书,它同时也致敬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学经典。他热爱江格尔、玛纳斯、福乐智慧等犹如热爱诗经、唐宋诗词。它们同属于中华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这些从中国土地上原生的中国故事中,有我们熟悉的山川河流土地的名字,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
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刘亮程一直在写大地上人与万物共居的家园。这个家园里的每个生命,都在他的文字中有尊严且灵光闪闪地活着。
刘亮程在座谈会现场
十多年前,刘亮程离开乌鲁木齐入驻菜籽沟村,耕读养老。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他,在城市生活二十年,又回到村里。
“我想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在这个村庄的虫鸣鸡叫狗吠中迎来每一天,目睹土地上的春种秋收,人和万物的生老病死,及生生不息。”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都在写一个万物同在的世界。房前屋后有树,树上有鸟,树下有鸡鸭鹅和各种虫子,人只是它们中的一个,我们的生活被万物看见,我们也看见万物。
刚入驻菜籽沟时,刘亮程提出了“用文学艺术的力量,加入到这个村庄的万物生长。”十年过去,这个村庄确实因文学艺术而改变。他也在这个村庄写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与《本巴》。
刘亮程表示,一个作家,会逐渐地活成他的生活之地,活成一场风、活成这个地方的白天黑夜,活成漫天繁星中每夜都睁开眼睛注视着地上的一颗星星。他将一个地方的古老历史活成自己鲜活的心灵往事。把一个地方书写成世界。把家乡故事,讲成中国故事,讲到世界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