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钢琴史》自序

(2023-03-01 13:32:09)

《中国钢琴史》自序

 (2020-01-02 18:53:02)[编辑][删除]

中国钢琴

                     柳若影  宁宁 宁奕然  

题要: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钢琴制造的历史和理论的学术著作。全书综合了中国钢琴制造的主要资料,构勒出了中国钢琴制造的基本轮廓,展现了中国钢琴制造的历史面貌,并从中提炼出中国钢琴制造精神——匠人精神。本书为钢琴制造行业、钢琴制造行业的宏观管理部门、钢琴教学院校、钢琴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资料。它有九大特点:一是第一个提出了我国钢琴制造的起点时间;二是第一个划分了钢琴制造的两个阶段;三是第一个提出我国制造的世界最大三角琴是两架;四是第一个提出我国钢琴制造精神;五是第一个提出钢琴制造要结合生产关系的变动去研究;六是第一个提出钢琴收藏结合钢琴史的研究;七是第一个提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研究钢琴制造;八是第一个提出《中国钢琴史》从纸质文本向多媒体文本转化的可能;九是第一个在学术著作的创作中使用了“具像概括”的手法。本书具有钢琴史研究的理论开拓意义和文化积累价值。

                                 自序

 近几年来,我一直沉醉于钢琴的研究。原因是因为我收藏了一架意大利皇后的御用琴。因这架钢琴的意外发现,使我对钢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先是研究意大利,紧接着研究德国,尔后,目标又转向国内。原来打算去意大利、德国考察,研究世界钢琴史,从世界钢琴史到中国钢琴史,现在把它倒过来,先由国内做起,由中国钢琴史到世界钢琴史。

钢琴史的研究与钢琴收藏相结合。我之所以研究钢琴史,就是由于“意大利皇后御用琴”的发现。由于这架琴的发现,使我产生了写世界钢琴史的冲动,这也使我想起了1926年10月15日,我国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发现“半个蚕茧”,这短暂的一刻成为历史的永恒,震撼世界。200多年前的“意大利皇后御用琴”怎么到中国来?这就值得研究。

我们国家生产钢琴的历史比较短,据说解放前也有生产,但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解放后,我们先后组建了星海、珠江等国营大企业,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钢琴生产。历史也不过五六十年。

这五六十年,从企业的角度看,经历了公私合营,再到国营,再到股分公司,它折射出了生产关系的变化。80年代以来,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中小钢琴企业也如雨后春笋,浙江德清就是个典型。德清从1984年从上海聘技术人员开始,发展到目前具有钢琴生产及配件生产企业74家,真可谓波澜壮阔,盛况空前。

钢琴是西洋乐器,传到我国比较晚,论制造,我们的工艺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世界市场正在变化,钢琴制造中心正在转移,从意大利开始,至德国,至美国,至日韩,至中国。据有关研究者统计,2010年,世界钢琴总产量为45万架,美国占7000架,亚洲总计为42.7万架,占世界94%,其中中国占73.33%

    有广阔的市场需要,就必然有广阔的市场生产。近几年,众多国外知名钢琴企业依托其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及品牌知名度,纷纷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部分企业通过委托我国本土钢琴企业进行组装生产,如德国贝希斯坦﹑美国施坦威乐器和日本卡瓦依等,还有部分企业通过设立独资、合资企业方式在我国生产钢琴,其中以杭州雅马哈乐器有限公司(日本)、天津英昌乐器有限公司(韩国)等为代表,这就是明证。目前,世界主要的钢琴生产商都在国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随着外资及民营资本进入钢琴制造行业,我国钢琴企业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东北营口、北京、上海、广州4家国有企业发展到目前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形式的几十家企业。

    其中能够稳定生产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3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等9省市。2010年,广东、浙江、北京、上海4省市钢琴产量占国内钢琴总量近80%。随着国内钢琴行业的竞争发展,行业集中度呈逐步扩大趋势。2010年,国内年产1万架钢琴以上的企业7家,合计产量26.74万架,约占当年国内钢琴总产量74.60%。在与国外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钢琴制造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这里,主要围绕星海、珠江及德清搜集材料,星海、珠江在我国传统企业中有代表性,而德清的钢琴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代表性。他们的变迁,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钢琴制造这样一个点上反映着整个经经体制的变化,也代表着几个不同的经济阶段。围绕星海、珠江及德清的钢琴制造企业,每个记写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它们,我们在从这些零碎材料的研读中,就会逐渐的有所体悟,读的多了,以致于形成一个总体概念,从而了解中国钢琴制造的来龙去脉。

中国的钢琴市场最广阔,中国钢琴生产的数量最大,中国钢琴生产的企业最多,中国的钢琴生产也是最值得撰写的。本书的大体结构:(一、钢琴概说;二、历史记忆;三、星海靓影;四、珠江风采;五、德清芬芳;六、百花竞艳;七、造琴花絮;八、余音绕梁)。它有九大特点:一是第一个提出了我国钢琴制造的起点时间;二是第一个划分了钢琴制造的两个阶段;三是第一个提出我国制造的世界最大三角琴是两架;四是第一个提出我国钢琴制造精神;五是第一个提出钢琴制造要结合生产关系的变动去研究;六是第一个提出钢琴收藏结合钢琴史的研究;七是第一个提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研究钢琴制造;八是第一个提出《中国钢琴史》从纸质文本向多媒体文本转化的可能;九是第一个在学术著作的创作中使用了“具像概括”的手法。

这是一个有弹性的、开放的结构。

钢琴收藏是“物据”,写史是“理论升华”,两者互动,是个学习探索过程。

历史书写无定式。钱钟书先生说过,自古文人学者,若想有成,走好两步路,第一步,要有东西,第2步,要有自己的东西,不然,可就辜负了大好头颅。第一步到第二步是递进的。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还是混吃混喝者多,有贡献者少.全知全能是没有的。每个个体只能从他那个角度出发,对人类有一点点贡献就了不得了。就这“一点点贡献”,也是需要呕心沥血的。 再博学伟大的人,放在芸芸众生的海洋里也是一点点,微不足道。就是为了这“一点点”学术兴趣,学人却甘愿搭上自己一生。

谢冕先生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著史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象有的学者感慨地说过的,对于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少专家与学者多有论述,而对于中国钢琴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却鲜有记载,寻找不到相关的图片的文字的资料,我们为中国钢琴制造史所丢掉的文化记忆感到深深的婉惜。

本书企图寻找中国钢琴制造的“文化记忆”!

浩瀚如海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着消失着,有记载的就存下来,没记载的也就消失了。能怪谁呢?!

古语曰:“纸墨之寿,永于金石”。让我们把那些能记的东西赶紧记下来吧!                                            (柳若影  宁宁 宁奕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