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把零碎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比作““零头布”,他也常常利用零头布时间来读书。他说:“别看它零零碎碎的,积沙成塔,时间就可以积少成多了!
“四人帮”横行时,苏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回校的课。《微分几何》就是这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这样,“零头布”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为“整匹布”了。
在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出差、开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苏老觉得这当中还是有“零头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去开会,他每天早晚可以挤出三个钟头“零头布”,用来搞重点项目;在家期间,星期天被作为“星期七”,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头的“零头布”他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是在市里开会,他也是尽量捕抓时间。有一次,苏教授到市里开会,上午十时休会,下午三时再换地开会。他屈指一数:“这当中有五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工作两个钟头。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二十万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头布”做成的。在该书目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使该书的翻译任务,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巧用零头布”就得把零碎时间抢来用。怎么用呢?苏教授说:“如果你到我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我批阅完了右边公文,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看起来。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却不在乎,好像没听见似的。”
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阅读古诗词,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上几笔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针,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概率统计表明:世界上特别聪明或特别笨的人只是少数,而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天赋好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却一定是那些善于利用“零头布时间”的人。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善于利用“零头布时间”学习,往往就会感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相反谁把握和利用好“零头布时间”,谁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