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认为,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高速普及,博客和微博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自媒体时代,全民写作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
尽管网络写作的文字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真实度也鱼龙混杂,但是在刘震云看来,微博的兴起有着积极意义:“尽管每条微博有140字的字数限制,但却让更多人有了发表自己心声的平台,也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前大家获取信息可能只是通过官方的新闻,现在还可以上网看‘全民联播’。”
对此,毕飞宇也表示赞同:“我很支持写作大众化,普通人拥有话语权是件值得高兴的好事,如果只有个别‘社会精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是相当可怕的。”
对于全民写作时代下是否能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文化评论家陈思和认为一切要交给时间:“任何一种从民间起步、全民参与的文学样式,一开始都避免不了粗制滥造、良莠不齐。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向来钟爱诗歌创作,不屑于写小说。小说刚开始只是茶馆里说书人信手拈来的段子,更别提能登上大雅之堂。但看似杂乱无章的创作氛围其实有利于百花齐放,于是就诞生了诸如《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如今全民参与的网络写作似乎很混沌,但经过时间沉淀,相信会有优秀的作品露出锋芒。”
相对于之前几位对于网络的“开放”态度,王安忆和莫言似乎相对“保守”。王安忆称自己不习惯看电子书:“我至今坚持看纸质书,相较于绘画、电影等艺术样式,文学本来就已经很抽象虚无,如果文字脱离了纸张腾空在电脑上就更加抽象了。尽管用电脑打字比手写要快捷,但我认为写作又不是比速度,在纸上一边打磨一边落笔写,才有灵感。”对此,莫言也表示自己坚持用笔纸写作,并且不喜欢网络上过度的信息轰炸。
喜欢纸质的?还是电子的?这由个人的情况去决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