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解析
(2022-04-10 11:35:14)
标签:
六祖坛经经典般若顿渐 |
分类: 杂谈 |
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
对于禅宗的“顿”、“渐”历来人们争论不休。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六祖说得非常清楚:“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顿渐也不过是对机假名罢了。开悟从本质上说,就是找到了通向解脱的道路,因人而异。但“悟”既有深浅,悟了之后仍有继续修行的问题。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事非顿除”。
这好比作作家的灵感;平时学习协作体验是“渐”,灵感的出现为“顿”,一刹那的文思泉涌好比顿见本性。但如果不愿付出长期的艰苦劳动,却幻想坐等灵感,那只是一种妄想。
连慧能大师都经历了先顿悟后渐修的漫长过程,更何况我辈初学者?所以修行之人应树立这样一种正见:悟虽然能一刹那见道,但开悟并非一了百了,悟了还须渐进,不断提高悟境的层次。
从修行的实践看,开悟见道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通过修行见到自性之后,有一种境界上的受用。二是开悟之前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一旦悟了就找到了正道。三是指方法,严格地说,开悟之后才是真正的修行的开始,以后还有一个漫长的修持过程。
历代禅师有几个不是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才成就正果的?云门禅师用功了十七年,才做到了“心猿罢跳,意马休持”,赵州和尚磨炼三十年,方才“打成一片,不杂用心”。黄蘖(nie)禅师说的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正是修行之人应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