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美玉生烟》附录一: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

标签:
叶嘉莹李商隐美玉生烟历史 |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
2013年10月31日晚,由文学院举办的“初识南开”名师讲座在主楼小礼堂举行。刚刚回国不久的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文学院教授叶嘉莹作了题为“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的讲座。
(一)从《锦瑟》诗谈起
P123
李商隐去世以后,朋友崔珏写挽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P125
我们诗词里边所蕴含的那些古代的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感情、志意、修养、品格能够传留下来,而且我认为诗歌的生命是不死的。
4.1-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123155/?p=35
1966年,42岁的叶嘉莹来到美国哈佛大学。
远东学院大门右侧common room
P126/2:12
墙上挂了一副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我们世界的文化、文明、新旧能够继承,能够相生相长、想切磋、相观摩,虽然是我们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是生而为人,我们基本的感情--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有很多是相同的。
做一个专任的老师,不能够只教研究生,要教大班的课。大班的课,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介绍到现当代的文学,从《诗经》的毛诗到毛主席诗词,From Mao to Mao。
开始时班上只有十六七个人,教了一年以后,来选课的有六七十个人。
我虽然是用英文教,但是我是把我的体会、感情投注进去的,虽然是古人的诗词、尽管它翻译成英文了,用我的心灵感情去讲,就给了它生命。
我所讲述出来的是我们中国诗词里边真正的生命、感情,那些古代的诗人,要在我的口中、讲解之中,让他们活起来,那西方人就同样受到感动。
常常用英文查生字,发现:有些我们中国的诗歌理论不能够说明的东西,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反而能够说明。
我们中国智慧很高,可一般的文人不是很长于逻辑性的思辨,常常说的都是一种印象式的批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个一个都是形象。
《沧浪诗话》唯在兴趣
王国维:词以境界最上
王士禛:诗歌要有神韵。
神韵是什么?我们看不到,摸不着,这么虚无缥缈,你没有办法给西方的学生讲,也没有办法翻译。
“气骨”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旁听外国人的课程,学了一些西方的文学理论。西方的文学理论是逻辑性的、思辨性的,很能够说明问题。我后来就觉得,我要借用西方的文论来诠释我们中国的诗说,这样可以帮助我的学生有所了解。
中国诗,有几种诗的不同,(其中)比较容易翻译的,外国人也愿意做研究的,是比较写实、现实的,能够具体翻译出来的。
4.2-中国传统诗学视野下的李商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123155/?p=36
洪煨莲(1893.10.27-1980.12.22)《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1952)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4.3从接受视角品读李商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123155/?p=37
P140/6:22
王国维《释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