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台灣大學 白先勇崑曲讲座 第一講 余秋雨《從中國文化史觀看 崑曲美學的重要

标签:
转载 |
分类: 昆曲抒情诗的意境从平面到立体 |
余秋雨談崑曲「回到作夢時代」
白先勇台大講座擠爆
余強調崑曲詩化精神「價值高的一定安靜緩慢」最佳作品是牡丹亭
【聯合報 2015-03-03】記者何定照
作家白先勇在台大開設「白先勇崑曲之美講座」,昨天由散文、戲劇名家余秋雨率先開講,四百人將課堂擠爆,還有不少校外人士也來聽。余秋雨強調崑曲的「詩化精神」,主張「藝術不是要推動什麼,價值高的一定是安靜緩慢。」
這是白先勇繼二○一一年在台大開設十七堂「崑曲新美學」後,再次回母校開課,由白先勇、戲劇學者王安祈和林鶴宜輪流主持,每堂課請不同講者。余秋雨昨天講題為「從中國文化史觀看崑曲美學的重要意義」。
他認為,這種現象直到由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停止科舉制度,漢人文人關漢卿轉而為路邊流浪戲班子寫本,才讓元雜劇風靡。然而元朝漢人地位低,看戲風氣難盛,中國戲劇要到後來崑腔改革、崑曲發展後,才真正興盛。
在余秋雨眼中,崑曲的地位固然與音樂演唱、唱腔提升有關,但最根本是具文學架構,「這要歸功湯顯祖,最佳作品則是牡丹亭」。他認為京劇唱腔雖迷人,但文學相對簡陋,「不贊成京劇是國粹。」
崑曲後來雖衰微,但在興盛兩百年仍凸顯獨特美學,像是詩化的精神與結構;以舞蹈體現中國對線條美的追求;隨意組裝、可自由進出的結構等。余秋雨覺得都具有一種安靜的緩慢,可為現代社會帶來巨大的補充,「讓人忽然回到作夢的時代」。
有學生問:「文化究竟是什麼?」余秋雨說,文化可決定人的高度,回顧史上改朝換代,最後堅守的總是文化人,例如唐朝的顏真卿、清朝的王國維,「文化人是精神的支柱」。
昨天白先勇(右)邀余秋雨(左)在台大開講,四百人擠爆教室。記者陳正興/攝影
昨天白先勇邀余秋雨在台大開講,四百人擠爆教室。記者陳正興/攝影
遊園驚夢結緣兩人惺惺相惜26年
白先勇說,余秋雨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榮譽院長,崑曲著作如「笛聲何處」維護崑曲應有尊嚴,讓崑曲得到適當的歷史定位。
兩人因戲結緣。白先勇說,一九八九年大陸演出他的「遊園驚夢」話劇,邀余秋雨擔任崑曲顧問,牽起兩人戲緣;後來他看到余秋雨的「中國戲劇史」,大為驚豔,推薦他參加一九九二年在台舉辦的崑曲研討會。
「我們雖不常見面,心靈上藉著中國文化、文學、崑曲交流,總覺得我做的事他都支持。」白先勇說,一九九○年代一般人對崑曲還不熱情,余秋雨卻已看到崑曲獨特性。
余秋雨則說,白先勇將崑曲當作自己的文化任務,且力行實踐,還轟動國際,「崑曲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先勇起很大作用。」他說,正是因白先勇啟發,他才不斷寫崑曲。
緣分也延伸到文學。白先勇在大陸偶然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深感「這麼漂亮的散文,必須讓所有中國文化人看」,回台推薦給出版人隱地。余秋雨的「藝術創造論」,白先勇也認為是大學美學、文學、藝術入門最合適的教科書。
長居美國的白先勇若看到余秋雨發表的好文章,會主動推薦給台灣刊出,並代寄稿酬。兩人在兩岸交流尚不頻繁的年代,先由白先勇將余秋雨的文章從美國寄到台灣,台灣方面將稿酬寄給白先勇,白先勇再將稿酬寄給余,這份「跑來跑去寄信」的心,讓余秋雨至今感念。
白先勇邀余秋雨 畅谈崑曲美学
【中時電子報
2015-03-02】刘宗龙
作家白先勇在台大开的崑曲美学课程2日正式上课,白先勇(右)在第一堂课邀请大陆散文名家余秋雨(左)主讲,畅谈「从中国文化史观看崑曲美学的重要性」。图为白先勇与余秋雨步入会场。(刘宗龙摄)
作家白先勇在台大开的崑曲美学课程2日正式上课,白先勇(左2)在第一堂课邀请大陆散文名家余秋雨(左)主讲,畅谈「从中国文化史观看崑曲美学的重要性」。(刘宗龙摄)
作家白先勇在台大开的崑曲美学课程2日正式上课,白先勇在第一堂课邀请大陆散文名家余秋雨(见图)主讲,畅谈「从中国文化史观看崑曲美学的重要性」。(刘宗龙摄)
作家白先勇在台大开的崑曲美学课程2日正式上课,白先勇在第一堂课邀请大陆散文名家余秋雨主讲,畅谈「从中国文化史观看崑曲美学的重要性」。
從崑曲到文學 白先勇 余秋雨 結緣30載
【中国時報
2015-03-03】林欣誼
作家白先勇(左二)在台大開的崑曲美學課程2日正式上課,第一堂課邀請大陸散文名家余秋雨(左一)主講,暢談「從中國文化史觀看崑曲美學的重要性」。(劉宗龍攝)
當文化名家余秋雨遇上崑曲大師白先勇,會激出什麼火花?由白先勇主持的「崑曲之美」講座昨(2日)在台大開課,首堂邀請余秋雨主講,現場400人教室大爆滿,兩人回憶30年的交情時熱情激動:「我們因崑曲結緣,在中國文化與文學上互相交流,緣分很深!」
當年就是白先勇把《文化苦旅》推薦給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余秋雨從此以本書揚名台灣,暢銷至今。白先勇還引介余秋雨在台灣報紙發表作品,台灣把稿費寄到美國給白先勇,「他每次都步行到郵局填匯款單,中英雙語,寄到中國給我,有時還要把不是整數的稿費湊成整數。」他至今珍惜保留那些手寫信封與匯款單。
余秋雨研究戲劇,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昨他以「從中國文化史觀看崑曲美學的重要性」為題,連講2小時滔滔不絕,不時幽默引得哄堂大笑,課後被學生包圍要簽名。
他表示歷史上許多暴君,連自己家人都殺,看戲時卻能熱淚盈眶,「可見戲劇是種液態時空,讓人回到意想不到的天真時代,嬰的時代。」生動演繹戲劇的價值。
他擁護崑曲,反對將京劇稱為中國「國粹」,認為京劇唱腔好但內容薄弱。崑曲在劇作家湯顯祖時締造最高成就,但也在「過度流行」後由盛轉衰,他笑稱那時崑曲大量互相模仿的劇情,「不外是有錢小姐愛上窮困小子,但硬被許配給富家子,窮小子力爭上游考上科舉,回頭報復或者放下寬容。」一如現在的偶像劇。
余秋雨肯定崑曲的美學特色,表示崑曲有種「安靜的緩慢」,「崑曲給現代生活帶來『巨大的補充』,不只是休息,而是回到人性的美夢時代。」
但余秋雨認為經典不必然要普及,「比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極少數經典,那就是社會高貴的所在,讓我們仰起頭來找得到,但經典的東西都普及的話,就不叫經典。」
白先勇致力推動崑曲走入校園,2011年首度在台大開設一學期「崑曲新美學」,由他主持、邀請黃金陣容講師。這學期起由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贊助再度開課,每周邀請余秋雨、王安祈、李惠綿、林鶴宜、鄭培凱等名家授課,課程預計連開3年。
從中國文化史觀看
崑曲美學的重要意義
主持:白先勇
主講:余秋雨
2015.3.2(一)2:30-5:30pm
台灣大學博雅大樓101教室
「台湾大学白先勇昆曲讲座」课程由白先勇主持,每周邀请黄金阵容讲师:余秋雨、李林德、王安祈、李惠绵、林鹤宜、郑培凯等名家授课。
台灣大學2015白先勇崑曲讲座《崑曲之美》第一講白先勇老師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