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苏东坡生平

标签: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足乎己无待于外苏东坡生平旅游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23-苏轼
视频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30499/?p=23
及
《唐宋词十七讲》第八讲之苏轼(上)
0:40/P259
苏东坡之不同,因为你可以追求一个无所待于外的完成--中国道家的思想,是你要无待于外,能够由自我来完成。
韩愈(退之)《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你的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这么失败,他不落空。是 足乎己无待于外 。
道家也讲无待,列子如果要乘风而行,他还要有待于风然后行,你能够不待乘风而后行么?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能够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修养。(客观上不得意),不落入迂腐,不落入消极,还能够有积极(的生活情趣)、还能够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之所以了不起的地方。
柳永向外追求功名,在封建社会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没有了。听歌看舞,向外追求,当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 的时候,他就没有了。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只给我们留下这么几百首的词。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而苏轼就很妙。苏轼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我们先讲苏轼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是如何受到柳永的的启发和影响的。
我们看苏东坡的生平,看苏东坡的传记,看有关苏东坡的记载,就发现苏东坡这个人是从他少年的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
1-儒家的用世的志意,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
苏洵、苏老泉,游学。苏东坡很小的时候,跟母亲(程氏)读书,《后汉书·范滂传》,清诏使,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问母亲:他日儿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允许我这样奉献我自己,为理想不屈服么?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岳飞、欧阳修(画荻教子)、苏东坡的母亲。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不苟从于旧党。苏东坡每次不管是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主持他政治上的理想,而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
平生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他的志意理想操守一直不改变。
2-《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是什么样的修养,什么样的境界!《庄子》都是用比喻、寓言。 得道的神人。
这是道家能够自我在精神上保全的一种操守。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一个刀来杀牛,用了十几年,这个刀刃还不磨损,还不折伤,你怎么样在患难、在那间隙之中度过来的,这种修养。
《庄子·齐物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像。
读《庄子》: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是非常奇妙的,苏东坡在他幼小读书的时候,就能够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和修养融汇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14:00/P262《东坡乐府》所收的苏东坡词,最早是他通判杭州(熙宁四年1071年)后的作品。那时苏东坡37岁。
苏东坡早年为什么不写词?通判杭州才写词?早年对词不感兴趣?
《与族兄子明书》: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21岁 已经注意到歌词了,
那时流行的是柳永的歌词。这是苏东坡后来心心念念不忘柳永,因为柳永当年的歌词,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十几岁的苏东坡没有写歌词,写《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制策集》里边的策论,都是讲国家的政治,讲他政治的理想,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儒家的用世的理想上去了,没有闲暇来写这种被当时的人认为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唱的小词。是他在政治受到挫伤,受到打击以后,通判在杭州,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苏东坡多方面的成就:诗、书、文,以余力为词,就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的时候我有儒家的理想跟负荷,穷的时候我有道家的超旷的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这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的两种修养。而在挫伤失意之后,容易走上超旷的道路。人总要活下去,人总要自解,你如果不能够自我解脱,那就是屈原之所以最后只落到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结果了。而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人都是有以自处的:你在忧患艰难之间,怎么样处理你的感情。
除去受过柳永的影响,还受了欧阳修的影响。
冯煦《蒿庵论词》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我们讲词,一方面要注重每一个个别的词人,他特殊的成就、特殊的风格,我们也注重词史的发展、词人彼此之间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欧阳修两方面影响了苏东坡:一个是他疏隽的这一面
欧阳修《采桑子》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他有飞扬高起来的一面、有疏阔高远的一面;这跟苏东坡的超旷有暗合之处,疏隽开子瞻。
还有一点影响:欧阳修对于自己的悲哀忧苦能够排遣,能够对于宇宙的万物采一种欣赏的、赏爱的态度,这也是苏东坡的好处。苏东坡常常富于一种赏玩的心情,这是他受欧阳修的影响。
受柳永的影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种开阔博大的高远的兴象,曾经被苏东坡称赞过:柳永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小词里边写出这样开阔博大的气象,李后主只是一个暗露的端倪,柳永才是一个真正的表现,而苏东坡正是从他这里得到的启发,
苏东坡《八声甘州》:有风情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开阔博大,写那种高山远水的风光景象,正是苏东坡这一个天才从柳永的词里边得到的启发。他是看到了柳永词的成就,取了两种观点:他不喜欢柳永的淫靡的、为市井的歌妓酒女写的词,但是他欣赏柳永的这一种兴象高远的成就。这是影响了苏东坡的一个原因。
P264/24:25选词选一个选本,摘录前人批评的评语,要加以一个别择:真正哪些词是能够代表作者的特色的,真正哪些评语是能够掌握作者的特色的。
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都是说的苏东坡的开拓: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没有写过去所有的词人都写的男女爱情、相思离别。他境界开拓,而且写得这样超旷、高远。柳永虽然有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的高远的气象,可是柳永不是转回头来就写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他的那种不减唐人高处的高远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而苏东坡有的时候真是写的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这真是对词中境界的一大开拓。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这是从词开始诗化,把它写成像诗一样了,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这是词的一大开拓,词的境界。
这一面的评语是人所共见的,苏东坡的开拓我们都知道。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
苏东坡的词有一般人欣赏的他粗豪的一面,有他的韶秀的一面。
P268/28:00 第九讲
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内心的一种奋发激动的感情。
有的时候我们要看一个人,每天大家都吃饭睡觉,我们看不到这个人他真正的情操,他真正的修养,他真正的人格是什么。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够看到他的感情品格的操守的。
中国古典诗歌,真是蕴蓄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俊洁的、美好的人品的诗人的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把他们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在忧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在整个世界文学史里,中国的诗歌是带着这种感发的生命--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而且中国的伟大的诗人,都不仅只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的平生、以他们的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而且是在生活之中实践了他们的人格的。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东坡当他受到挫折、受到苦难的时候,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
《念奴娇》大江东去,哪里写的?九死一生以后黄州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黄州写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黄州写的。
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来这样飞扬、潇洒、开阔、博大、超旷的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P270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光明,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我也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的。
《独觉》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要无待于外而有得于内
苏东坡不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但是他对于国家,他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他是始终执着没有改变的。
密州,救过旱灾;徐州,救过黄河的水灾;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传染病流行设立了病坊;老年贬官到惠州,设法修建桥梁。
以无生的觉悟,无生者,是忘记自己个人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的事业。
苏东坡是有这样两面的结合,正是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的一种特殊的风格:有被人看作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他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非常的秀美的。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在苦难之中的悲慨。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他的一份赏玩的欢欣,有他一份生活的经历上的悲慨,是欣慨交心。苏东坡的词我们也应该这样认识的。我们讲苏东坡的为人,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