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诗交朋友-吟唱


标签:
读书唐诗叶嘉莹吟诵与古诗交朋友杜甫李白教育 |
分类: 叶嘉莹先生诗词讲座精彩语录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0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06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011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王维写景物的时候,常常是写景物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禅理而不是感情,当你内心很平静、很悠闲的时候,外面是飒飒的雨声,忽然间你看到在阴暗的天空中,一只白色的鸟滑翔一圈飞起来了。这里有声音的一动,颜色的一动,就是这种自然环境的一动之间,让你的心也随着有一动,而且这个动没有善恶喜怒之分。我们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性;喜怒哀乐之既发谓之情。你本来有一个能感的本性,可是没有形成强烈、明显的感情,所以只是一动念之间的事情。你的心没有死去,但是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有形感情的限制,就是这么一动念之间的一种意境。王维表现得很好,很少有诗人能表现出这样一种意境。
--选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晚唐诗人之一
http://www.99read.com/Product/136058.aspx
014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01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00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007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00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01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我小学的时候就会背了,但当时还不太了解诗里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随着年纪的增大,越来越被这首诗所震撼。汪伦只是当时的一个普通村民,而李白却是当时的第一大诗人。他们的友谊证明了一点:真正的友情和地位无关,也和才华无关。写《赠汪伦》时候的李白,大概55岁,在今天的安徽一带游历,他还不知道生命中等待他的将是些什么。其后,他遭遇了“安史之乱”、牢狱之灾和流放生涯。我想,类似和汪伦的友情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在灾难之中支撑着这位杰出的艺术家。这首诗除了告诉我们友情可以超越世俗功利之外,也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点:艺术家如何把人世间最微小的感情进行诗化,诗化成《赠汪伦》一样的千古绝唱。
--余秋雨:青歌赛点评
02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李白是专门来改造人们眼神的。历来真正的大诗人都是这样,说是影响人们的心灵,其实都从改造人们的感觉系统入手。先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然后才有深层次的共鸣。当这种共鸣逝去之后,感觉系统却仍然存在。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
--余秋雨《唐诗几男子》
http://images.99read.com/Product/2009/600.600/a0000423612.jpg
http://www.99read.com/Product/4236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