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2008-10-09 09:07:47)
标签:

音乐人生

王健

大提琴

杰奎琳杜普蕾

米沙-梅斯基

分类: 傅聪,望七了!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摘要)

西洋乐器中最喜欢大提琴,是从电视里看王健的演奏开始的,没有过程,一下就迷上了。而且几年下来,又增加了杜普蕾(都是在电视里看到的),王健还是位列第一。前几天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音乐人生》,里面介绍王健的文章,有些内容是电视上看到的王健专辑里没有的(估计是受时间限制删掉的)。

看完书,又看了一遍视频,发现喜欢王健的琴声是很有道理的。现整理出来,与您分享!

王健:学音乐首先要用灵魂去感悟、去热爱,如果你要一辈子干这事,不热爱它的话,是很没有意思的。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他自己的长处。如果幸运的话,你要抓住自己的长处来发挥。而我只不过是在声音或者是对情感方面比较敏感一些而已,有机会找到一种乐器来发挥自己的这种长处,这是我的幸运。

王健:去美国以前我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不太爱说话,就是你让我说我也说不出来,也不愿意说。去美国以后,总算学会了与人打交道,如果非说不可我可以表达给你听,也可以演讲了。采访的时候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觉得害羞。这就是美国给我带来的好处。但是像美国人那样的张扬还是没有学会,本性没法改变。

很多人说我“朴实”,我也喜欢大家这样看我--但这并不是我朴实的原因,我并不是在追求“朴实”。我之所以不愿意去夸张,去喧哗,因为我很害怕别人对我失望。我从小就喜欢实事求是,我就是我,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既害怕歪曲也害怕夸张。我最大的一个渴望就是大家能认识到真正的我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他们能做我的朋友,那是真朋友。

人生的一个经验:目标很简单,一鼓作气朝自己的目标发展,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一个人有一个追求,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就不会有幸福。

“根”是中国的。我在美国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中国人,在中国时又觉得自己像美国人。我觉得作为一个音乐家,要能很快地吸收作为文化的那种感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比如说,对于欧洲的文化传统,对于他们的那种人际关系,表达感情的方法,以及他们对人生的看法,等等;这些都能在他们的音乐中找到。如果你去的地方多,而且又很快吸收这方面的感受,这是作为艺术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就很难受到刺激。比如说我在美国住了七年,我的音乐就比较接近他们的文化特点,这跟美国音乐的环境有关系。美国的文化讲究明朗,清清楚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是十全十美的好,坏人是十恶不赦的坏。

张越:就是好莱坞电影嘛!

王健:对!但是真正的生活是这样吗?不是,这方面他们就不如欧洲人,欧洲人能理解这一点。话说回来,欧洲人还不如中国人更理解这一点,欧洲人夹在中间。中国人占了一个极端,美国人是另外一个极端。到欧洲以后,你就发现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他不是要这么大的对比,这么大的刺激。比如说他要的是,坏人好像有点好的地方,这个好人好像还有他的缺陷,而且最后电影结束好人还死了。这种令人压抑的东西,他们能承受,因为他们的文化更加悠久,该发生的事也差不多都发生过,所以他们能承受这些生活中的不美好,能够承受不完美,能接受命运中的一些打击。美国人他们受不了这个,他们不愿意接受,因为它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张越:音乐对你的一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健:首先我觉得音乐和艺术是一个很可贵的东西。你想,我们四周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人类的智慧创造的,但真正由人类的灵魂所创造的东西有几个?

张越:音乐,绘画,文学,宗教。

王健:真的没有多少。所以说艺术是很可贵的,我觉得一个人灵魂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是最重要的。能够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最大的享受。音乐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我有能力在这方面带给听众一些精神上的满足,一些刺激,一些启发,一些激动,一些感动,我觉得很幸运。

张越:别人谈到你的琴声,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温暖,你能解释它是从哪来的吗?

王健:我觉得音乐有很多不同的能量,而最大的力量是安慰。所以,你在被安慰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是温暖的,因为你被安慰了。如果被打动了,被安慰了,你会觉得这是温暖的,如果没被打动的话,声音再漂亮也没用。

张越:如果你能传递出一种温暖的音乐,我相信你自己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温暖的角落?

王健:对。不只是要安慰别人,或者是要温暖谁。我首先是温暖自己,安慰自己,被别人听到了,那就听到了。就像我说的,我拉琴是为自己拉的。

张越:对,创作的本质肯定是这样的,首先是在表达自己。

主持人(张越)感言: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在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里看到的王健—那个戴着红领巾在大师斯特恩面前拉大提琴的王健--沉稳、沉默、面无表情,基本上是耷拉着脸,全无其他人的紧张和兴奋。后来才知道,因为那天孩子发烧了,是强打精神去做的表演。再说,他也太小,完全不知道在这个外国老头面前拉琴对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更无从知道这部后来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对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特别是中国艺术青年意味着什么……

几年后,他一个人去了美国,那时候他才16岁。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小男孩已成了中年人

听其他音乐家讲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你会听到那群人里有个王健,但王健似乎跟他们或疯狂、或狂喜、或潦倒的生活全不相干,好像就是个坐在一边搭伙吃饭、默不作声的小孩儿……

这种印象跟我眼前看到的王健很相符,他的相貌和神情都跟20年前没什么不同,跟他交流的感受是特别的,就是他好像与一切事情都不相干,你不会注意也不会记住: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是哪里毕业的?他得奖没得奖?他成功不成功?你只注意到一种对象:一个少小离家、内心细腻、长年漂泊的人孤独、忧郁、沉静和隐隐的温暖,他只跟他的大提琴有关,他跟他的琴声很像……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又一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了,去年王健在王府井教堂演奏巴赫组曲,今年3月23日,王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与钢琴合作的大提琴奏鸣曲独奏音乐会,都是我向往的,可惜没赶上。真应该到现场亲身感受一次,如果碰巧听到唐吉坷德,会不会像那个法国老太太一样泪流满面?

王健大提琴音乐会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季纪念海顿逝世二百周年系列音乐会

大提琴:王健

指挥:余隆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5号

陈其钢:《蝶恋花》

演出时间 2009-01-09

演出场馆 中山音乐堂

票品价格 80/120/280/480/680/880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三杰,通过看《经典》栏目的莫扎特密码(视频)、《寻找贝多芬》,对莫扎特、贝多芬已不再陌生,对海顿还没感觉!

王健、陈其钢、余隆、中国爱乐、海顿,这次音乐会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了!

有福同享:

A-王健:音乐是一种理性不能理解,感性却能感知的东西,没有开始,没有终结----

“音乐会将越来越普及,它会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因为在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必须要有同情心才能听得懂其中的故事。在这个前提下,音乐可以做出使大家和睦相处的贡献。”因此,王健一直把音乐当成一种神圣的事业和使命,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来对待。王健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是每个人心灵最美好的反映。如果孩子能够喜欢音乐、理解音乐,不管他以后能不能成为音乐家,只要能够从音乐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那么音乐就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伴侣。生活中有些东西也许可以用金钱来弥补,但是灵魂上的安慰和支持,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得到。”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国外音乐作品,王健说,“古典音乐是西欧的音乐语言,如果一位演奏家要演奏好欧洲古典音乐,就必须专心去学习欧洲的语言和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外作品的内涵。古典音乐审美观与中国文化有种相同的感觉,中国文化带给我的纯朴更能理解古典音乐中的追求,反而现在欧美的人们往往与古典音乐脱节。”

B-王健:西方作曲家的路已走歪了(摘要)

王健:从整体来说,中国的现代作曲家比欧美的作曲家有意思得多。从勋伯格开始,西方作曲家的路已经走歪了,把音乐从感性艺术变成了理性艺术。他们已经不是作曲家,而是科学家和数学家,他们写的东西需要电脑才能计算出来。走到这一步了,音乐还叫什么音乐?中国最近这一批作曲家,不管谭盾如何追求普及,他们终极追求的还是声音上的冲击力。做不到在声音上有震撼力,不管你在科学上多精确都是毫无意义的。

王健:美国人是个很纯真的民族,像十五六岁的小孩,也跟好莱坞的电影一样,黑白分明。在电视里跟大街上会经常看到有人很自信地嚷嚷:“我是最好的”。明明没有自信,也不怕说“我一定会赢”。在中国人和欧洲人看来这样很不可思议。我很讨厌看一些美国电视节目,居然把两个刚刚吵翻的男女朋友叫到台上来,让他们说“你离开,我多么伤心”。这种东西在电视里说出来就没意思了。拿肖斯塔科维奇为例,美国的听众在听这样有压抑和畏惧感的音乐会听不懂,类似这样的社会环境他们从没经历过。

新京报:从前人们常提及“俄罗斯学派”、“德奥学派”。你在不同的国家长期待过,哪里的养分吸收最充分?

王健:人们在坐上飞机以前当然有学派之分:因为风格就在这国家待着。学派现在早就不存在了。我觉得自己跟欧洲的年轻演奏家相比,会有美国的色彩--比较夸张,力度对比很大,容易说出事儿来。在美国,我又比不上他们的戏剧性,会显得更讲究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微妙变化。美国乐团非常刺激,讲究大对比;欧洲的乐团都灰蒙蒙的,从来没有刺儿,但是在这些灰蒙蒙里面会有几十种不同的层次。

只追求大众口味很可悲

新京报:有人说,美国文化是喂饱大众的文化,依你看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阻碍吗?

王健:古典音乐跟古典诗词一样,以前欧洲的精神文化都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虽然这些人干过很多坏事,但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对文化都有很复杂的要求,即使听不懂,也会支持好音乐。

但从美国开始这个世界就变了:他们是百分之百为大众服务的。一个人要变得有思想、有精神追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需要过程的,所有人从小都是愚昧无知的,对文化娱乐的要求非常简单。美国人要迎合的正是这种大众口味。现在美国和国内的电视节目90%都是垃圾,大家看了只能变得越来越笨。媒体有责任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精神世界是不可以控制在商人手里的,只追求大众口味很可悲,可惜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美国。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杰奎琳杜普蕾

王健:让来自灵魂的音乐去安慰灵魂

音乐人生: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十个生命瞬间

感谢央视国际和新华网等单位提供照片!

李白诗读后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