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2008-07-28 14:59:33)
标签:

中国记忆

五千年

文明瑰宝展

彩陶

人面鱼纹盆

虎纹石磬

奥运

文化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b169件国宝聚首助威奥运 五大展览争亮相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41727207

金缕玉衣、兵马俑、摇钱树…… 由来自全国26个省市55家博物馆的169件镇馆之宝组成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昨天在首博举行预展。

 

上首博网站看了一下,与我喜欢看的国博“珍藏特展”类似,展品规格也高,确属“空前”。我是很想去北京看的,展览10月7日结束,要是能延期就好了。

 

不管能否看上,功课还是要作的,这回《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可以大显身手了。为方便参观,还是按展览的顺序把相关文字与图片贴在这里,与同好的网友分享

 

第一部分 曙光初照(史前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国博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首次利用火的威力,改变泥土的化学性质所创造的实用美术品。是原始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先驱。为了美化这些器物,先人们利用自然界的赭石、红土、瓷土为着色剂,运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上进行彩绘,这就是彩陶。


彩陶作为最古老的物质文化艺术而受到世人瞩目。这件彩陶盆,构思别致,半圆形的底和由人面和鱼组成的奇异纹饰,是典型的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它出土于陕西省半坡遗址。遗址中还出土了鱼叉、鱼钩、网坠等渔具。说明捕鱼是这一带居民的重要生产活动。鱼纹也正是反映了捕鱼人所具有的特定审美观念。

近几年来研究彩陶艺术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关于半坡彩陶中的人面、鱼纹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半坡人某一氏族图腾崇拜的象征;认为是原始人“文身”的写照;是人类化的鱼神;是带着面具的巫师;试半坡人对火和太阳崇拜的图示等等。

通观黄河流域的彩陶,虽然地区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器物上的纹饰大多数画在器物的上半部,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器物置于地面,或插入土中,人的最佳视线当然是在器物的上半部分,这不仅符合实用要求,同时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鹳鱼石斧纹瓮 国博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距今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彩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在制陶艺术上惊人的创造才能。


这件大口彩陶瓮,由夹砂红陶制成。瓮是古人作为葬具的容器。


此瓮绘一只大白鹳鸟,口衔一尾鲢鱼,鹳的对面绘一把装饰讲究的石斧。这幅题材奇特的画面,充满了神秘色彩。纹饰内涵,有待研究。但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有一个以崇仰鹳鸟为图腾的氏族,和一个以鱼为图腾的氏族之间出现了矛盾。双方酋长召集各氏族的头人商量对策,一场血缘复仇的原始战争就开始了。结果以白鹳为图腾的鹳族战胜了鱼族。当这位酋长死后,本氏族的成员为了歌颂首领的功绩,特烧制此瓮作为葬具。


这件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均用白色平涂,鹳的眼睛、鱼和石斧又用褐色勾出轮廓,笔法流利,技艺娴熟,画面气势宏伟,而且对描绘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写实能力。是我国绘画史上难得的珍品。是一幅大型的动物绘画,它代表了我国远古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3-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盆青海省博物馆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此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线,属于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陶盆上的舞蹈人物,是我国目前原始艺术遗存中最早的一幅人物绘画,它是以铁矿石为彩料,运用线描方法表现人物的动态。在盆的内壁上半部分分别绘有二组集体舞纹。每组五人,相互手拉手,头侧向一个方向,用短斜线表示头饰和尾饰。每组外侧的两个人手臂画成二条短线,以此表示舞蹈动作。如果盆里盛满水,由于水的波动,一幅激动人心的舞蹈场面,即刻浮现在我们面前,其韵味无穷。用“线”描法有节奏的组合,抓住表现对象形体姿态特征,显示出较高的绘画技巧。


原始艺术的魅力在于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由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人的意识也在变化,氏族社会的建立,各种礼仪、宗教也随之萌生。这一切都激发了人类的情感。陶器就是他们抒发情感的天地。


舞蹈是人们情感宣泄的形式之一,原始舞蹈从随意性,逐渐发展到集体的协调动作,注重抒情表演,同时又披上了一层原始宗教的面纱。氏族里无论是荣辱存亡,兴旺衰落的大事和宗教大典,都要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心中的激情。据考证
这件陶盆上的集体舞就是现今流行于大西北的“沦源环舞”,所以这件陶盆不仅是先民的实用器,也是一件原始艺术珍品,它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风习、礼仪和舞蹈艺术的历史都是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

 

4-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原始仿生壶--红陶兽形壶 山东省博物馆
尺寸:高21.6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国宝欣赏:

5-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黑陶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山东龙山文化,因首次在山东省章丘龙山镇发现的遗址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标志。此时彩陶极度减少而黑陶开始出现,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制陶技术上也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匠师们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快轮旋转成型技术。所以此时陶器的造型规整,器物胎体薄厚均匀,胎体极薄,故有“蛋壳”陶的美誉。


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器物乌黑发亮,造型俊秀挺拔又富于变化。不以纹饰为主而是以形制之奇取胜。有的器物在光素的黑胎上用镂空的方法增强器物剔透感。用几道凹凸弦纹增添器物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体态轻盈俏丽的黑陶,充分表明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的高超技艺。


这件陶杯为酒器。由杯、柄和底托组成,称高足杯。杯的中下端突出一个空心的卵状饰,上面镂满三角形的孔。杯腹部由辘轳旋转成几道弦纹,造型线条流畅,玲珑剔透。


为什么此杯柄部如此高长呢?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习惯,是直接将地面作为桌子,器物直接置放在地上,与后世人们把器物放在案桌上使用不同。器物在地面上,只有修长的器物才便于使用。匠师巧妙的构思令人敬佩。

 

6-商代晚期千年奇“脸”--人面纹铜方鼎 湖南省博物馆
尺寸:通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
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国宝欣赏:
 

7-商 虎纹石磬-国博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1


磬,古时的打击乐器。相传自大禹时代起,磬就是悬挂于厅前殿下的重要礼器。战国时期一件水路攻战纹铜壶上,曾留下了当时人敲磬的具体形象,几人动作一致,情绪激昂,石磬之声一定清脆悦耳,悠悠扬扬。人们把对善的赞颂和对恶的诅咒都集中在槌与磬上,奏出了一曲曲民族的心声。


这一件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石磬,不同于纹饰中成组的编磬,被称之为特磬。据说当年在质料上还有所区别,祭天地山川用石磬,祭祖宗先帝用玉磬。如此说来,人们认为这粗石更带有大自然的神韵,更具有天公所为的朴拙之风了?那么,在这长82厘米、高42厘米的磬体表面上刻一只斑斓猛虎,或许是与山神有什么关联吧。

 

滚圆的眼睛、张开的大口、犀利的牙齿、上卷的尾巴与雄健的巨爪无一不显示着山中之王的威风。然而最巧妙的,还是将这一张牙舞爪的猛兽形体以适合纹样形式,恰当地安排在磬形之中,构成了完美的整体。

 

如果你再细心观察,会发现工匠使用的手法是通体双勾线,与商周时玉佩纹饰属同一风格。这件石磬有代表性,但不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你想知道石磬的前身吗?据考证就是石犁。古籍记载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或许就是击的石磬呢!敲打、顿足,伴着呼叫,曾是击磬之时的乐舞特色。
 

 

以上文字选自《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陶瓷集-徐静修》、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工巧集-华梅》

感谢首博、国博提供图片!

 

更多展品请登录首博相关网页: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第一部分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Contents/Channel_408/2008/0708/9856/content_985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