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礼佛图鲜卑族行万里路读书孝文帝云冈石窟麦积山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31-北魏麦积山彩塑迦叶像
32-北魏云冈石窟释迦坐像
他是如此地写实,头部造型完全符合解剖上的结构,整个形体以简洁的大面构成,转折明确,起伏鲜明,体积感强,使人可以透过皮肉看到骨骼。除准确的体面关系外,眼眉、发际、鼻翼、眼缝等处都呈利落的线条形式,刀法相当熟练。就这样,艺人勾画出一个虔诚的弟子形象,他正闭起眼睛,默诵经文或是在苦思冥想。忘记一切的空寂使他格外的赤诚与坚定,对佛国的向往又使他充满了乐观与自信,因而紧闭的双目及嘴部表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枯瘦的面容上又透着性格的坚强。一个苦行僧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都被准确、成功地表现山来,这特有的艺术效果使其在云冈石窟的众多造像中独树一帜,引人瞩目。
34-北魏龙门石窟后妃礼佛图浮雕-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这里见到的是后妃礼佛图浮雕,画面中文昭皇太后头饰华冠,迎面一女侍捧薰炉,身侧有持莲侍女,身后随从女侍十余人,前后簇拥,正在行进之中。人物虽多,但排列有序,呈现一派肃穆气氛,表现出人们对佛的虔诚心情。整个画面以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造型规整,衣纹线条流畅自如,长长的线条疏密有致,显示了飘逸的动感。作者不仅在衣褶、裙带等处雕成线的形式,人物的形体轮廓结构也充分利用线条,使线条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体现了我国民族雕刻艺术的独特风貌。
相关精彩视频:
8月18日秋雨时分
文本之外的伟大记忆--石窟雕塑
精彩语录:
我们在讲述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时候已经知道,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在文化上不仅存在着惊人的美,而且还可能出现顶峰之美。但是当我们在博物馆或画册上欣赏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的摹本时,还应该想到在那个乱世还有更宏伟的艺术产生,那就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这些洞窟里的雕塑和当时其他陵墓前的雕塑光耀整部中国文化史,因此它们必须以强有力的形态,进入中华文化记忆。
我好多年以前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审美心理学》,里边讲到国际上通用的一个观念,就是人们对艺术记忆最强烈的第一项是视觉,第二项是听觉,第三项才是文本(看电视是视觉+听觉+字幕=立体读书,从这找到根据了)。但是我们往往是文本第一,对于视觉和听觉基本上处于一种搁置的状态,而且有的时候只是口头来表达视觉和听觉,这是最遗憾的了。因为大家试试看用一篇散文来描写音乐的话,那简直是怎么也写不清楚,用散文来表达一幅图像的话也怎么也写不清楚。这完全是不对的,那么现在有个便利,这个便利就是我们现在有电脑,我们有好多好多的传播媒介,我们似乎是很容易的听到也很容易地看到了。但这个容易有的时候又带来了某一种严重的损害,因为你失去了现场的气势。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视觉艺术不能仅仅从卷页当中、从书谱当中去看,它的最最伟大的作品确实是在长天大地之间,是在那种边远地区的那种荒原上,在北部的山冈上,在那些地方它显得那么伟大那么宏伟又那么孤独。过去由于非常复杂的那种社会环境,使文人几乎没办法到达,没有到达的话它就没有办法记述。大家知道有的东西不易被第一流的记述所留存的话,它就失落在人们的记忆里边了。
大家看我《文化苦旅》一开始写敦煌,敦煌当然是很漂亮,也非常著名,但是按照历史的发展的程序,我非常隆重地要推荐山西大同的云冈。它重要性在哪里呢?重要性在于就是龙门是在它之后,而它呢就代表了一个北魏王朝,而北魏王朝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文明的奇迹的标本。你到那儿去不是仅仅看石窟、看美术,还要看一种文明的标本。
云冈石窟北魏汉化文明的标本
什么标本呢,就是北魏王朝本来是鲜卑族。鲜卑族其实很晚还没有脱离原始社会,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在中国的中原地带已经是赫赫文明,已经是有了那么多的先秦诸子的时候,他们还在过着原始生活,那么它怎么样能够快速地变成一个足以统治整个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力量呢?一个非常的重要的原因是它选择了文化。就是一个野蛮时期的一个部落,它有没有可能通过对文明的选择快速进入高层文明?
云冈石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信心,北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本。所以我希望大家到云冈石窟去,就是不仅仅把它看成雕塑,也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风光一个旅游点,是看成一个人类文明史上少有的奇迹性的范本。我真的找不出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它通过如此两三百年的时间从原始人变成一个强权的一个缔造者,然后足以控制华夏文明的北部疆域,而且被我们永远地记忆,我们还有无数的范本可以不断地温习它,这就是伟大的北魏。
这些石窟的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现在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作品为什么有一种原先汉族地区所不具备的宏伟和精彩?答案显然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浩荡之风地滋养。这种滋养从汉武帝频频与匈奴征战时就已经获得,到了魏晋南北朝达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极盛。
鲜卑族蛮力的躯体快速吸收文明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因为你知道在一个原始部落里边,任何汉化的改革要求都会损害原来的酋长、原来的首领的好多利益。所以大量的鲜血留在他们长途跋涉的土地上,一个个首领就被杀了,但是总有智者不断地往前走。
我觉得孝文帝很重要,他的祖母其实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鲜卑族的智者逐步地走向汉化。他们首都就是在当时叫平成,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后来孝文帝他觉得大同这个地方是尚武的地方,打仗很好,如果我们要文治、要用文化来治国的话太北了。现在大同文化也很好,当时显然还不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迁到洛阳去了。迁都的矛盾又很大,用南征的方式完成了迁都。
我们现在作为汉族在这一点上无所谓感谢不感谢,因为其实都是我们民族的祖先了。但是他们的一种措施超越我们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真是很让我们感动。譬如他们禁止鲜卑的贵族继续说鲜卑话,必须说汉话;严格地禁止鲜卑贵族穿鲜卑的服装,必须穿汉服;而且大力提倡和汉人通婚,从皇家开始和汉人通婚,孝文帝的公主嫁给汉人,自己的妾是汉人。
造成了一个什么景象呢?就是他们快速地走向了文明。就是他们的后代要学习儒家经典很容易,因为从小孩开始嘛,快速地走向了文明。
在他们快速走向文明的时候,同时也把他们的雄健之气带给了汉文化。让我非常非常震撼的是,当时他们在努力汉化的时候,没有任何汉族人对他们的压力,或者汉族强权对他们的压力,严格讲起来他们是掌权者,他们是胜利者,而且当时北方的很多真正的大知识分子都已经南移,留下了一些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太大的知识分子,鲜卑族就拜他们为师,逐步地投向了文明的怀抱。
我希望这一点不要强化我们的某一种过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感情,我们要开拓来看,就是文明在演进的过程当中,确实需要有一种有蛮力的躯体来快速地吸收斯文。在这件事情上蛮力不值得骄傲,斯文也不值得骄傲,当他们的组合才是强大的。这个话题我们下周还要延续,因为这是一个中国文明史上非常重大,却被好多文化史家零落了的话题。
http://v.youku.com/v_playlist/co00f1207746o9p13.html
B-宋代雕塑
(2008-06-21
14:45:4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