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物馆铜浮屠青花釉里红瓷仓四龙四凤方案中山王铁足铜鼎旅游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49-唐 铜浮屠 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
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
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
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
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
50-元青花釉里红瓷仓 江西省博物院
元代。
通高29.5cm,横宽20.5cm。
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
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
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
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
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欗杆均以串珠纹组成。
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51-战国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
“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周身饰错金银花纹。
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
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
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
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
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的斗拱造型。
1974年冬,平山县出土。
52-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时期。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
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