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每次都想尽量找一个唯美的镜头展现古桥,
得之,开怀;不得,则郁郁寡寡数日数月数年,
没有一个自认为“唯美”的镜头,是绝不会把这座桥“端”到博客里来的,
这样的“唯美”标准全凭主观,在他人眼里或许大不以为然,
但此种偏执却极令人纠结,
有时被自己拙劣的摄技气的几年也不会再去某桥,有时又会发痴一样连去几次。
眼前这座吕公桥,前后去了四次,各种原因始终不得其“美”,
直到这次——拍的时候差些陷进泥里,球鞋脏了大半,魂灵也吓飞大半,
回来大屏看看,总算,可以打个80分,刚够着我“唯美”的下限。
也有人劝说后期不就行了吗?
后期?sorry,古桥记录是写实,不是写意。
还是规规矩矩留下点真实的东西吧,哪怕只有60分,只要是真实的。
▲P2
无法抗拒这个时节的感觉,镜头放低,尽量让画面单纯——
天空澄澈,水流缓缓,
苇丛蛰伏一冬,枯黄的老根里一片片嫩绿欣欣然从水底冒出来,
蜜蜂嘤嘤在耳边略过,空气中有春花的香味,
老树,新芽,古桥,农舍,还有不小心闯入画面的垂钓人,
一切仿佛静止,充盈着乡村生活的气息。
▲P3
好吧,停止抒情,言归正传!
老规矩,先上官方资料:
吕公桥位于宜兴市徐舍镇胥藏村张家孔家组,建于民国17年(1928),为四跨石梁桥,
东西向(东偏北35°),青石、花岗石混砌。
桥长约25.6米,桥面宽2.33米,中间两孔跨度均为6.3米,两边小孔跨度均为4.2米。
自东南至西北:第一跨桥面石长4.55米,第二、三跨桥面石长均为7.5米,第四跨桥面石长6.5米。
东南坡残长4.2米,堍宽3.6米,坡度8°,桥面上已加盖水泥板2块。
和很多江南古镇的石桥都是如此:
石梁桥比石拱桥少,多孔石梁桥比单孔石梁桥少,墩式石梁桥比柱式石梁桥少,
四孔墩式石梁桥——没错,在宜兴,就您眼前见到的这一座。
▲P4
老桥因为是1911年后的,所以级别只是市级文物控制单位,且没有保护碑。
两桥中间的这块碑——“吕公桥
二00二年五月建”
——是指新桥建于2002年?还是碑立于2002年?不得而知。

▲P5
新桥老桥并置同名,在宜兴乡村,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
新桥往往宽阔安全,却并不见得比老桥硬朗,
这突兀的断裂便是明证


▲P6
墩式板梁结构便于舟船通行,
可惜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北面一桥墩被机动船撞倒,使两节桥面板崩塌,
为使桥下船舶通行,维修时把中间桥墩加高,从而使桥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此图可以清晰看到,老桥东南坡上现已加盖水泥板,西北两跨桥面已改为混凝土。

▲P7
这样看,敦式石梁桥确实比柱式石梁桥要“敦实”许多,
从前,只有手划桨的木船年代,船大约是不会撞坏桥墩吧,
直到出现机帆船——童年印象中在河道里冒着黑烟横冲直撞的水泥大家伙,和石桥再也难以和谐相处……

▲P8
锲形结构的桥墩,能够有效地抵御洪水的冲击。
这样的桥墩宜兴少见,在皖南十分常见。

▲P9
石梁桥桥面一般都是平的,经过那次改建,中间的坡度很明显。

▲P10
据说当年此桥由宜兴城中富户吕长根出资,故有此桥名。
跨板梁上有桥铭:吕公桥,戊辰年立。

▲P11
这刻石,真心没有很多光绪年间古桥的桥铭遒劲,不仔细看较难发现。
此地为胥藏村孔家自然村,并不叫吕家村,且距离宜兴城四五十里地,
这城中富户吕长根为何会在这里捐建规模不小的石梁桥?
问了几位长者与专家,皆不知晓。
宜兴以姓氏为名的古桥有好几座:曹家桥,蒋家桥,江家桥,还有小名叫林家桥的永思桥——
都是以地名而得桥名。
有些桥会在桥铭石上留下捐建人姓名——如施塘桥“猷谟圩俞氏重建”、兴隆桥“仝善重建”等等。
如吕公桥这样,桥名以捐建人姓氏而来,在宜兴也是仅此一座。
筑桥铺路,历古以来都是积德行善之事,
吕公桥的桥名虽则有些江湖霸气,却也显示出时人对吕公的尊重。
▲P12
算来也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

▲P13
狭窄的桥面竟然有龙门石,只是图案不知怎地发黑了,看不清纹饰,
希望有关部门能来处理一下,还其本来面目。

▲P14
眼前的民俗只要清明时节到桥边,都会见到。
一捧纸钱用石块压着,飘在水滨,寄托对先人的怀想,
纸钱在风中飘扬,日晒雨淋,由深变淡,终于有一日会化为尘埃融入天地,
老桥就这样默默做着媒介, 完成一次次在世和往生灵魂的问候。

▲P15
一定会有这样一条土埂路,
垄上布满各式青草野花,主角便是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了,
当翠绿和灿黄连成一幅画,纷纷扰扰的诗句也就如鸟鸣般在心头蔓延了: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
“犹及清明可到家”——

▲P18
触目可及的这些春的精灵,抑制不住要给些大大的特写!

▲P19
一直以为这是白色的油菜花,因此被友人无情嘲笑,
现在知道了,这是萝卜花

▲P20
几个月后,这深深浅浅密密匝匝的绿就会长成高大芦苇。

▲P16
天青地阔,日光如海,满目的菜花金黄、明亮而温暖。
无需多加装饰,水彩水粉轻松便可成画。

▲P17
画意和诗意的尽头,能够有这样一座老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P21
桥北,一位大妈在做一天最后的打扫,一面和我说这桥已经没有用了,还拍它做点啦!
一面快步走过粗陋的红砖房老屋。

▲P22
寒暄了几句,婆婆终于停下手中活计,看着我来了这么一张。
夕阳下,花白头发红色脸庞深褐色罩衫,和背景如此和谐。
▲P23
和老人开着玩笑走到桥边,婆婆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忽然想到此地是胥藏村,那个著名的传说。
说的是春秋时期,楚王昏愦,不辨忠奸,听信奸臣费无忌谗言,将忠臣伍奢满门抄斩,
只有伍奢的小儿子伍员(字子胥)亡命在逃。
楚王为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通令全国张贴画像榜文,务要将伍子胥擒拿斩杀。
一日闻报,伍子胥逃出昭关,渡过长江,已入吴地,楚王大惊失色。
费无忌进言:“伍子胥胸怀文韬武略是当世枭雄,一代人杰,如为吴国所用,楚国危在旦夕。
不如趁伍子胥还未到吴都苏州与吴王相见,派兵偷入吴关地,或许可能把他杀掉。”
楚王依言,派出骁勇快骑偷渡长江,沿路追杀伍子胥。
伍子胥历尽艰险,到达吴地溧阳黄山里,正要吁口气歇歇脚,不料追兵又至,急忙隐身芦荡。
追兵过去后,伍子胥沿着古道来到荆邑(宜兴)地界时,早已精疲力尽,饥饿难忍,倒在河边。

▲P24
此时,村上姓史的女子,正好拎着浆桶和一竹篮青布去河边漂洗,
伍子胥看到浆桶,上前一把夺过,将余剩浆糊刮吃起来。
女子生疑,细观之下,大吃一惊,失声叫道:“莫非你是伍将军?”
伍子胥扔了浆桶,立时抽出宝剑,指向女子:“我就是楚国伍员,你意如何?”
女子微微一笑:“将军不要惊慌,小女子决无害你之意。”伍子胥收剑说:“你怎么会认识我?”
女子回答:“楚国已将缉拿你的画像榜文贴到了我们吴国村镇,我岂能不识。”
伍子胥说:“拿住我,可领赏万金,你……”。
女子将他的话打断:“谁不知将军遭受怨屈,小女子不是不义之人,将军尽可放心,
且到我家用饭,振作精神赶路要紧。”
▲P25
正在这时,楚国追兵从路上折回搜寻。女子说:“快随我来。”
急忙领着伍子胥回家,向父亲讲明了,又叫他到村口望风。
然后,她将伍子胥的宝剑藏进柴堆;又叫伍子胥换上自己父亲的衣服;再将染布颜料抹在伍子胥的脸上。
追兵进门,见到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染布老头和女儿正在忙着染布,也没问话,屋里屋外搜了一遍就走了。
伍子胥本还是个年青人,因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胡须再加上脸上抹了染料,所以就瞒过了楚兵。
而后,伍子胥又在女子家里将养了三天,身体复元,就要赶路。
女子说:“将军日后做了大官,不要忘了百姓。”
伍子胥跪地拜谢救命之恩;又承诺说:“倘若日后有出头之日,决不相忘!”
趁着天黑,女子领着伍子胥来到了村东约五里的吴桥镇(吴墟村)边渡口,
又去摇出船来,将伍子胥渡过河去,指明了近道,这才回家。

▲P26
伍子胥后来做了吴国宰相,带了千金来谢史姓女子。结果看到眼前的村庄已是一片废墟。
原来,自从伍子胥走后,楚兵知道了真情,一把火烧了村庄,史姓一家全被斩杀,
救他性命的女子不肯忍辱,投河而死。
伍子胥看到这种情境;再听史姓一家为了救他落得如此结局,不禁大放悲声,将千金散给当地乡亲。
以后,他果不食言,为了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后人为纪念史姓女子的忠贞大义,勒石刻碑。
碑额:史贞义女碑;碑文记载史姓女子救人于危难的事迹。
当地乡亲陆续移居史女所在村庄,称为胥藏村;史女摇渡送伍子胥的地方称胥家渡。
▲P27
地名永远是最好的见证,无言地传递着不容置疑的历史变迁。
春光霜白,直到现在,许多人还能指出胥家渡的位置,且有唐碑“史贞义女碑”留存至今。
史姓女子救伍子胥的故事,年轻一辈知道的已经很少了,
但传说会被这个地名裹挟着代代流传下去。

▲P28
这个角度,可以三座桥同框,石桥,水泥桥,高架桥。
九十年前的吕公桥因为无人走动,变成乡民晾晒的极好场所,
不远处,“和谐号”正从金黄的稻田上轻轻掠过,
而我置身的这座水泥桥,对当下的胥藏村来说,才是最实用的。
时光流淌,未来岁月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桥梁在这个村庄出现,
但不管怎样,在游子的心里,
最清晰的也许还是午夜梦回时灰白月光照射着的“吕公桥”三个字吧。
▲P29
这张照片是四年前拍的了,竟忘记了主人公的名字,
这位好心的大伯一路带我找到吕公桥,文末放上,以表谢意。
▲P30
秋阳斜照,给灰白的石桥晕上淡淡的暖意。
当河流向着村庄与远方敞开时光之门的时候,老桥恒久安然兀立,
史贞义女舍己救人,吕公长根捐资造桥——
所有这些内含的道德信念,构成了乡村传统与发展的基础,
如这墩式石梁桥般素朴且坚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