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2014-04-06 20:29:46)
标签:

阳羡雪芽

岭下茶场

非遗

峰岭茶叶

茗岭

分类: 老行当

春天,从一杯阳羡雪芽开始……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

茶,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茶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

几千年前,它经由华夏子民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饮品。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

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央视.《茶,一片神奇的树叶》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

南中国的土地上,草长莺飞的季节,最初是金色的,这是阳光的色彩,油菜花的色彩。

当金色还没有完全退出,绿色的帷幕便拉开了,茶,成为春天的主角——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

所有有茶树的山谷平原都会徐徐展开这样的美丽画面——

远山如黛,茶陵苍翠。大批采茶女仿佛云之君兮纷纷来下,落在茶坎间,

她们一律腰系竹箩,欢声笑语,双手却一刻不肯停歇地地上下翻飞着。

天清气朗,和煦暖阳下,漫溢着令人心醉的春的气息,茶的气息。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4

 这里是宜兴,通常,在对外宣传时,会被冠以“陶的故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美誉。

唐时卢仝的“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体现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

宋时苏大学士更是青睐阳羡茶,写下“雪芽为我求阳羡”。

同时期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义兴茶舍记”:

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他请陆羽鉴定,

茶圣陆羽称之为“芳香冠世,可以上供朝廷”,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

由此阳羡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

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

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在宋、明、清时期日趋成熟,后衰于民国,复兴在当代。

紫砂陶、阳羡茶,已然成为陶醉宜兴最甘醇的两杯美酒。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5

好茶必选择佳地。

几乎所有的名茶都自选立身之地,或居南山,或住幽谷,择地而居,汲取天地之精华,含纳日月之气,

气候和水土于茶之品性很重要,它们造就了茶不同的品质,赋予了茶叶个性和修养。

在“茶的绿洲”宜兴,就有这样一块佳地,它以“茗”为名,唤作茗岭。

茗岭脚下,有个岭下茶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阳羡茶。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6

岭下茶场的创始人蒋顺淮,一辈子与茶为友,

而今是宜兴唯一一位无锡市非物质遗产项目——阳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春光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蒋场长的茶园,走进阳羡茶馥郁馨香的世界。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7

岭下茶场所在的宜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

大片茶园就坐落在群山之中,依山就坡,苍翠蓊郁,一望无际。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8

她们要和春天的日头赛跑,从三月下旬的某一天起,直到清明,

茶叶是市面最贵的时候,即大家熟知的明前茶。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9

午后坐在埂上休息的采茶女。

不像一些文艺作品展现的采茶女,似乎都是一律的二八少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女多为中年妇女,眼前的这些女人大多有组织地从山东河南而来,

很多都是熟练工,来宜兴采茶好几年了,每年三月下旬起的一个半月的时间,

他们会分散在宜南山区各个茶场追逐着茶香辛勤劳作,

等到春茶季结束,他们又会组团离开,一年四季,除了这里,新疆的棉花,宁夏的枸杞,处处都有她们勤劳的身影。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0

这位大妈五十出头了,来自河南,回族,头巾包的漂亮严实,耐心等她抬头,等来一个羞涩的笑颜。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1

纵使现代化进程再快,茶叶的采摘始终都只能一叶一叶地人工进行,

一上午,7点出头进茶园,11点多收工,也只能采得这样的大半箩筐。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P12

采摘归来,要进行严格的原料拣剔,
拣梗去杂费工费时,有经验的采茶工人往往一遍采摘成功,基本不怎么需要拣剔,

只是一些经验不足或性急的茶工,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的,这个步骤就需花费很长时间。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3

大姐在翻茶叶时,蹲在一旁的我只感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是植物的芳香,更是山野的清气,

一片嫩芽,钟山川之灵禀,聚集了一棵茶树所有的精气神啊!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4

场主介绍说,从采摘到拣剔,一律不能用指甲,但凡用指甲采的,泡出来的茶梗部便是深红色的。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5

收茶叶的师傅十分严格,蒋场长说,对质量的高要求从这里就开始了,

一定要符合老师傅的标准方能过称。

采茶女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眼明手巧者一天能采四五斤甚至更多,

能拿到近三百元的工钱,采得少的则一半都不能达到,无他,唯手熟尔。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6

以上就是茶叶制作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采摘,拣剔。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7

说明:阳羡茶分红茶绿茶白茶等。本篇展示的是阳羡茶中最出名的绿茶——阳羡雪芽的制作过程。

官方资料:

阳羡雪芽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名茶的记载而创制,

并根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雪芽为我求阳羡,乳山君应饷惠泉”取名“阳羡雪芽”,

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绿润,银毫显露,

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

在农业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中,

宜兴茶“阳羡雪芽”榜上有名。这是宜兴市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8

下面,我们走进车间,看一下接下来在室内完成的茶叶制作步骤。

第三步是摊晾。此步骤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目的是使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

接着就是第四步,杀青。这是滚筒杀青机,这边进,那边出,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19

说明:和很多产茶地一样,阳羡雪芽也早已从单一手工制作为半机械化生产。

早在八十年代后期,相关部门就制订了阳羡雪芽标准试行草案,登记注册了商标。 

如今在阳羡大地,有十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被允许生产阳羡雪芽。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P20

可以明显看到,经过杀青的茶叶叶片愈加柔软、叶色也转暗绿、茶香透露。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1

杀青之后进行第五步:轻度揉捻。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2

注意到揉捻机旁的竹匾里的碎茶,是揉捻过程中被甩在机器边缘的,都要掸出来,

这也不浪费,自有一些商人低价来收购去,做成方便茶包。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3

揉捻后的茶叶要再度摊开,进行第六步——解块。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4

第三步和第六步的茶叶比较。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5

人工解块后,进入第七步——茶叶理条机进行理条。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6

第八步——手工搓揉成型。

工人们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

这时的车间,茶香像一只只扑棱着翅膀的小鸟,飞遍了房间的角角落落,

还带着茶绒的质感,不由分说地的撞击着你的嗅觉!这种馨香的滋味,若非你亲来,是难以想象的!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7

绿色雪片般纷扬而下的雪芽。

这个步骤至关重要,手势与力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否则茶叶的形状、品质、香气都会受影响。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8
最后一个步骤是机器提香。

至此,整个制茶过程结束,茶叶进入包装车间。

在这道道工艺中,茶被反复历炼,经受痛苦,一次次裂变,改变形状,升华状态,

直至涅槃成一片片精灵,走出山陵,褪尽青涩,从平凡变得从容和华贵。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29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

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0

一起来认识一下宜兴最牛的评茶师,岭下茶场的特级评茶师——魏金凤老师。

魏老师十八岁就开始跟随著名茶学家张志澄老师学习技艺,从事茶叶行业四十多年,练就过硬的制茶评茶本领。

每天早上,魏老师要把隔天的每一批茶叶进行品评评级。

称重,放茶,冲泡,一气呵成。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1

好茶要用好水,苏子“雪芽为我求阳羡”的下句便是“乳水君应饷惠山”

茶在好水中方能充分舒展和释放,让所有的芳香喷薄而出。岭下茶场离惠山甚远,取二泉水自是不现实的,

好在此地依山而生,泡茶用的自然都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也应算得是十分之好水了。

魏老师使用的是特制的有五个小开口的茶叶审评用杯,盖上盖子,开好计时器,五分钟倒计时。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2

嘀——的一声,魏老师迅速把杯挨个儿扣在盏上。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3

接下来,是挨个茶杯闻香。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4

这是个万分见功力的活计,评茶师必须在细微的香气差别中评出高地上下,进行分级定价。

特别好的,魏老师会上下摇动,让香气充分散发,然后再仔细嗅闻。

右图:少场主也一起参与。前面的步骤再复杂,关键就看这里的结果了。

——3月26日,1号茶最香醇,可定最高等级——

等他们走了,我也挨个闻了一下,感觉都清香扑鼻,没闻出啥差别:)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5

一起来看看岭下茶场的荣誉室吧,满满当当都是奖状奖杯,从九十年代初的到最近的:

 “岭峰”牌阳羡雪芽90年荣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连续荣获省“陆羽杯”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在第二界农博会上获金奖,2001年度被评为国际农博会全国名牌产品。

竹海金茗自96年创制通过鉴定以来,连续荣获省“陆羽杯”,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在第四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全国红茶类第一名,创唯一特等奖。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6

场主说,参加比赛的茶叶,从采摘到制作都是由几个评茶师完成,

从清早到深夜,每一个步骤都用双手完成,是真正的全手工茶叶。很期待见识一次!!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7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8

最后,一起来看看岭下茶场蒋场长的真容吧。

这位低调温和的老茶人,与身后这片茶园打了四十年交道,

2013年捧回的这块牌子老人从来也没有放在心上,这张照片是我请求老两口拍的。

和很多茶叶公司动辄几百万的广告年费不一样的是,老人的岭下茶场从来不做宣传,

就像我们从来不知道宜兴还有制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样。

去年,他把茶场管理的担子卸给儿子,自己做辅助监督,

老场长对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把茶叶做好,质量提高比什么广告都强。

这样的态度令人敬仰。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39

茶是一种人生。按照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

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面对内心的态度。人得草木营养滋润,草木得人品味养护。

茶人,必须有茶人的范儿,必须像茶一样清爽干净,来不得半点虚华污秽。
岭下茶场之阳羡雪芽
▲P40

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这一刻,因为一杯茶联系在一起,

真正的茶人,甚至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在双手,而在心间。

怪不得卢仝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又想到周作人的名段: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走,吃茶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