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春
▲P1
癸巳清明,又至双圩。
午后暖阳,是花洒里直泻而下的温煦水流,眉眼颈间,充满熨帖的暖暖抚摩。
苇丛经过一冬蛰伏,重又欣欣然从大地怀里挣脱出,新生,如此鲜嫩纯粹!
季节转承就这样在地面清晰呈现,黄的绿的交错繁衍。
跪下,以无比谦卑的姿势拍下这张片子。
河面微澜,空气清朗,绿芜耀眼,老桥安然,深呼吸,可以嗅见汁液的清香,春的气息。
▲P2
斑驳,灰黑,青白,纷披着不知名的灌木藤蔓,(比起那些水泥嵌缝的修复过的)老桥的原生态样貌还是令人安慰。
还是先看一下官方资料吧:
双圩桥,宜兴市徐舍镇盛家村高田水产组,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10°),
花岗石与青石混筑,桥面、石阶、桥拱均为花岗石。桥全长31米,桥面长2.3米,中宽3.8米,净跨8.6米,矢高4.6米。
两边石阶均为28级。坡长13.5米,堍宽5.1米,耳石长5.7米。东坡坡度13°,平堍长5.1米,平堍下宽4.2米。
西坡坡度10
°,平堍长2.7米,平堍下宽5.8米。桥东侧引桥桥面为两块宽约0.6米的花岗岩条石拼成。
无论如何,这样的体量,在宜兴的所有单孔石拱桥中,都称得上是老大了。
▲P3
虽然文保桥梁,但桥边并没有保护碑,第一次去时,特地托人找了向导(鲸塘小学谈校长)。
据说旧时此桥是鲸塘到归径的大路,横跨的河叫中溪,河向南直到蒲墅,向北到徐舍,
水路为主的年代,发大水时,轮船无法从矢高低的归径桥走,就经过这里去宜兴。
徐舍大桥、鲸塘大桥与其是一个师傅造的,
本来此桥式样和鲸塘桥一样,也有歇脚亭和可靠背的护栏,可后来经费被人贪污,只造到现在的样子。
▲P4
当地人都叫他大双圩桥,不知是否因为体量大的缘故。
麻石石级十分平缓,因少人走动,长满油油的野草。

▲P5
是的,正如您所见,双圩桥是真正的双桥,它有一座小巧的引桥,这样的引桥宜兴有两座,另一座是新街的新桥。
春天,草木葳蕤,只有在这个角度才可依稀窥见两桥全貌。
和新桥引桥不同,这引桥离得有些远,且和大桥不在一条直线,几乎九十度角,很有意思。
▲P6
官方资料说——桥东侧引桥桥面为两块宽约0.6米的花岗岩条石拼成,未必正确。
细看,应该是三块,只是中间这块在什么年代被偷取,换成了水泥石子横条。
桥底座是很扎实的青石堆砌,愈久弥坚。
阳光从枝叶间滤过,在条石上绘下深色的剪影。
有风从南方来,吹在桥边的灌木上,拐了个弯,又扑在和小桥私语的女子的脸膛,鼻孔瞬间灌满了青草的香味。
▲P7
转到老桥东南,水边有古老河埠,一律是花岗条石。
镜头前的柳叶是春神最小的女儿,在风里轻歌曼舞不肯停歇。
▲P8
正南面。
不知从哪里吹来菜花的种子,三两株,明晃晃亮堂堂开着,与老桥无言遥望。
▲P9
镜头拉近,围网边有渔夫奋力撑篙前行。
双圩桥桥面曾遭破坏,据说当年日本人追击和平军,和平军以拆桥来阻止日本人,未果,桥顶倒被损坏了。
所以此时见到有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撑过去看看桥底下的龙门石,可惜千呼万唤,船老大还是木有听见:(
▲P10
喜欢把古桥近旁植物摄入镜头——柳条、芦苇、各色花草,它们的婀娜斑斓映衬着老桥的沉着笃定,
一次次在眼前构成丰富完满的美丽画面。
▲P11
眼前,去冬的苇杆纤瘦且柔韧,金黄的芦花兀自在风中唱着只有自己才听懂的歌谣。
它自知不久于人世,在暮春的东风里做着最后的舞蹈,
不用多久,脚下那片现在看来新生的碧绿就会不可遏制雄心勃勃地快速成长,直到掩盖所有的老苇杆,
进入又一年绿意蓬勃到枯黄苍凉的轮回。
▲P12
返回,一条通往近处村庄的清幽小径,耳饱鸟鸣,木饱清樾。
进村处,最后的一片油菜花开的酽酽,用长焦拉了一张:
灰白的老桥,黄褐的芦根,深绿的草丛,明黄的菜花,古桥静默,植物疯野。深呼吸,迷醉这原乡的浓郁气息。

▲P13
归途中,又见桥头放纸钱民俗,忍不住又咔嚓了一张。
—————————————————————————————————————————————————————————
PART2
秋
▲P14
春天还好端端的路,秋天就变成这个样子,严格说来,根本就没有路了!
同去的朋友望而生畏,因为植物的遮挡,站在村口根本看不见桥身了。
我心有不甘,既来之,再难也要去桥面上看看,朋友调侃我没有带把镰刀来,大笑声中,我已经钻入苇丛。
颀长的芦苇几乎长满了整个道路,如果站直了,一定会有苇叶刮过头脸,所以只能猫腰前行。
有乡民在河边铺满干稻草,或许是为了防止雨天河边小路打滑。
小心翼翼前行,一面抱着相机,想着如果滑下去,一定要先保护机子:)
上衣、裤子、袜子、鞋子上扎滿了带刺的野果,还好穿了厚实的衣裤,终于,达到桥面!
不过,如果不说,您基本也看不出这是座桥了。
▲P15
由于行人稀少,桥面上长滿了高矮不同又阵线分明的二种杂草。
近十年,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柏油路像一条条快速漂移的黑丝带一直修到村口,
交通的便利让我们渐渐远离土地,远离河水,也远离老桥……昔日的交通要道如今日渐荒芜。
▲P16
这种,据说叫狼尾巴草,不知是不是因为比狗尾巴长一些壮一些的缘故。
相机搁草丛里盲拍,有些跑焦,眼睛也一样跑焦了,站起身,太阳正好从云层钻出来,周遭依旧阒寂无人。
此刻若有村民经过,大约会很奇怪我的样子吧

▲P17
桥顶,只见水泥浇注的平面,二侧各有一块沙条石,以策行人安全。
河水蜿蜒而去,密集生长的水葫芦,几乎挡去了一半水面,犹有向水中央侵袭蔓延之势,
此时的河面,则像一块贪婪的魔镜,把蓝天、行云、青山、飞鸟一并优雅收入怀中。
▲P18
近旁村落,秋水澄碧。农家院的柿子已经成熟。靛蓝、橘黄、碧绿、灰白——晚秋的色!
相较灯影迷离的城市风光,这样的景致散发出的素朴、蓬勃、温厚太令我沉醉!每每见到总要流连许久。
▲P19
理荒秽的老农荷锄而归,斜阳把他的身影在白墙上拉的长长,
濒水的民居在岁月里搭建出参差不平衡的几何形,
这样的画面,吴冠中大师若见着,应该也会有打开画箱的冲动吧!
—————————————————————————————————————————————————————————
PART3
冬
▲P20
快雪时晴,江南的雪总是下得吝啬,不等天晴就已经融化得差不多了,甚至等不及你赶到桥边。
▲P21
一路,等于在和时间和雪化的速度赛跑。村上的阿婆很是不解,噶冷的天出来干嘛呀!
▲P22
还好,乡野无人走动,雪的堆积稍稍比城里厚一些。
左图,与12、14是一条路,三个季节三种样貌,此时走过,不时有大块的雪从枝桠上掉在头上,脚边。
▲P23
及至走到双圩桥边,才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这一早的狂奔没有白费!
桥面上前几个月还生机勃勃的野草藤蔓此刻皆安静俯下身去,接受白雪温存的覆盖。
衰草枯木,古桥孤舟,寂静单纯。俨然进入宋词意境!
▲P25
回来才发现,四月时也拍了一样的角度!
▲P26
可怜的江南雪!河水似乎比秋天浑浊许多。不见了天光云影,画面立即苍白无力(对照P17)。
▲P27
原谅我一年四季不厌其烦这样的取景,和芦苇对上眼了
▲P28
清寒的表象下,正在积聚来年生长的能量。只消几十天,这里就又是葱茏一片了。
▲P29
上桥时,摄友开心欢呼,因为我穿了桔色羽绒衣!
摄友上桥,我无言按下这一张,好吧,也好,我无奈地说:将素色进行到底!
▲P30
桥东南的河埠上,我斜出身子,尽量保持平衡,在差点掉下水的那个点上,按下快门,
想尽量把双圩桥拍的正面些,完满些。
此刻风止波平,双圩桥犹如一个正襟危坐的隐者,阅尽人事浮华,在乡野间清风朗月相伴,
薄茶淡酒,超逸淡然。如斯气场,对我的诱惑和滋养是无穷的。
拍完这张,我看了看相机显示屏,收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