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宜兴古桥施塘桥张泽西施俞氏 |
分类: 古桥 |
▲P1
每一座老桥都有它最美的时候——
或艳阳灿烂,或阴云密布,或彩霞满天,或淫雨霏霏,或漫天飞雪,
不同的桥在不同的天气里呈现不同的味道,但一定有一种味道最适合它的品质。
爱桥的人奢望在每一座桥最美的时候与之相拥,但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张小娴有一篇很著名的文字,叫《最美的时候你遇见了谁》,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每一座拍满意的老桥都静静躺在我的硬盘里与我相濡以沫,
感觉不对味的则存在另一个文件夹,暂时相忘于江湖,期待下一次邂逅!
呵呵,好像有点比喻不当啊!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的古桥,都有他最美的一面,
这种美丽的相逢需要缘分,也需要人为的努力。
——旧作《洋溪桥边宜兴最美老屋》
编辑好这张片子,忽然想到三年前博里的这段文字。
是的,施塘桥,前后已经拍了四年,今天总算可以把他端出来了。
癸巳年,正月初十。瑞雪。
每一座老桥都有它最美的时候——
或艳阳灿烂,或阴云密布,或彩霞满天,或淫雨霏霏,或漫天飞雪,
不同的桥在不同的天气里呈现不同的味道,但一定有一种味道最适合它的品质。
爱桥的人奢望在每一座桥最美的时候与之相拥,但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张小娴有一篇很著名的文字,叫《最美的时候你遇见了谁》,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每一座拍满意的老桥都静静躺在我的硬盘里与我相濡以沫,
感觉不对味的则存在另一个文件夹,暂时相忘于江湖,期待下一次邂逅!
呵呵,好像有点比喻不当啊!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的古桥,都有他最美的一面,
这种美丽的相逢需要缘分,也需要人为的努力。
——旧作《洋溪桥边宜兴最美老屋》
编辑好这张片子,忽然想到三年前博里的这段文字。
是的,施塘桥,前后已经拍了四年,今天总算可以把他端出来了。
癸巳年,正月初十。瑞雪。
▲P2
官方资料:
官方资料:
施塘桥俗称北施荡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张泽社区。
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2009年5月31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施塘桥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30度。
桥通长24.8米,中宽8.58米,堍宽4.6米,净跨6.9米,矢高3.9米。
西坡长12.3米,东坡长11.4米。桥东西各有石阶17级。2011年,宜兴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
▲P3
这是09年1月15日第一次去时拍得的样貌。
桥联缺失,桥身破损,荒草杂树布满桥面,犹如一位齿疏发稀的迟暮老人。
这是09年1月15日第一次去时拍得的样貌。
桥联缺失,桥身破损,荒草杂树布满桥面,犹如一位齿疏发稀的迟暮老人。
▲P4
维修过的桥面簇新的有些晃眼,还好,龙门石保存依旧。
花样的图形实际是水流的纹样,这么丰满圆润,倒有些唐代瓷器上宝相花的味道了。
▲P5
09年,老桥南北面的桥联都是单的,北面上联缺失,南面下联缺失。
单位摄友小欧,试图俯拍龙头和联,危险动作啊!怕怕!
可是不这样的话,俺的小小白又拉不到一些精彩细节,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近一次去总算得以解决!聪明的您大概已经猜到俺的方法了吧!呵呵,且往下看吧!
话说这个探头造型着实奇怪,不像五洞桥、鲸塘桥一看就是标准的龙头。
看上去有些威武有些凶恶还有那么一点点萌,会不会就是传说中龙王那个最擅水的六子呢?
百度百科了一下:
蚣蝮(拼音:gōng
fù)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
好水者,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是古桥的守护神。
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
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到底是不是呢,还请方家指教。
▲P7
修缮后,桥联完整了。
到底是后补的,还是原来的料,看不出,如是后补的,此细节也算得修旧如旧了。
南:双堤自可通行客 一水何须驾涉人
北:不雨彩虹天际落 无尘明镜水中函
修缮后,桥联完整了。
到底是后补的,还是原来的料,看不出,如是后补的,此细节也算得修旧如旧了。
南:双堤自可通行客
北:不雨彩虹天际落
南联写出此桥的重要性,北联则极尽诗意地把桥比喻成彩虹,描绘了一幅虹落明镜的唯美画面。
一座乡间的小石拱桥,桥联、龙头、龙门石都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慨!
一座乡间的小石拱桥,桥联、龙头、龙门石都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慨!
▲P8
桥铭石“施塘桥”三个大字。
题刻“嘉庆丙寅年桂月榖旦”。落款“猷谟圩俞氏重建”。
历史不好,回来立即查了下,“嘉庆丙寅年桂月榖旦”意思是“1806年农历八月的好日子”。
1806,距今两百多年!这在宜兴所有老桥里也算得排名前二十的老人家了!
落款中“猷谟圩”三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此古怪拗口的地名,有没有什么故事捏?
继续度娘!一度,又被惊着了!
▲P9
在一个由全国俞氏参与的“中华俞氏宗亲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余先世居汴梁,元末寇起中州,转徙庐风讫无宁宇。时人廷玉父子以舟师助太祖征陈友谅,招余共事。
余念孑然一身,祖宗血食所系。与其卤莽以就功名,毋宁苟全以延烟祀。
遂沿江而下,见阳羡溪山幽胜而定居於猷谟里焉。
今家乡遥隔邱墓无依,每一追思未尝不泪涔涔下也!这是我祖迁居记……”
——这样说来,此地俞氏的定居史有600多年了!
当年的护村濠河、仅用一条板桥通村外,占尽水上防御优势的地形。
俞家7,8世祖俞沾、俞士章在明朝都是进士。民间有“俞家的路徐家的渡”之说。
徐溥,宜兴历史第一名人,置办义庄、义渡、义田,惠及后世数百年,
“天下荫受其福”,一代贤相声名远播尽人皆知。
俞家人经常修桥铺路,往本村却是可抽动的木桥,便于防守。
古猷谟里共五庄,四面靠河,地形复杂。河两头有卡,防御功能极强,外人进村无法出来。
古猷谟里共五庄,四面靠河,地形复杂。河两头有卡,防御功能极强,外人进村无法出来。
太平天国打仗时,都无法进。敌人感叹说:小小宜兴城,大大猷谟里!
▲P10
还无意中翻到一个蛮感人的新闻:
宜兴籍七旬老人俞伯元历时十七年,以一己之力,在1937年后,第12次编纂“俞氏家谱”,
这份家谱上可追溯到元末时期俞氏一世开山公(字世珍,号胜一),下可查阅到俞伯元的孙子,共23代,
难能可贵的是,老人为了家谱,倾心倾力不说,还在近60岁时自学电脑,完成了电子版的“俞氏家谱”,
老人还打破封建家谱的桎梏,在编制的新五代人家谱中,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都能登上家谱,
形成了独女招婿、收养亦嗣、女代男丁等独创的家谱编写体制。
又,除了前面提到的明朝开国功臣俞廷玉,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昆剧泰斗俞振飞都在这份家谱上!
此为该新闻网址,俞姓孩纸们看一下哦!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8/14498393256s.shtml

这些资料令我着迷,仿佛一个孩子无意推开一个繁茂的秘密花园,
许许多多美丽的植物在眼前伸展盛放,虽然我无法带走他们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内心的窃喜确是真实的。
四年前,不知道猷谟圩俞氏,若知,一定要拉着老人问:“阿公,请问您姓俞吗?”
▲P1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家谱”,对于一个村落一个姓氏表现出漠视与淡然——
就像这桥,翻新后,桥面上两百年的草就这样倏地全然消失,一幅爱咋咋地的样子。
桥还是桥,什么也不影响,可是,终究是缺了什么——
同族之间在那些年代紧密的关联到了当下,因计划生育、因人情冷暖甚至因熙攘生计而愈发淡薄,
谱系中名字的链条、简单的符号试图证明什么呢,也许只是为了与流逝的岁月相对应?
纸页上,他们拥挤而慵懒,仿佛世间进程中无关紧要的颗粒。
但,碳十四能够鉴定出纸张的朝代,却鉴定不出每个人生命中的血迹。
对于每个国人而言,就那一个字,足以令你、令你的家族感到无上的尊严和荣光,只要你愿意去走进它并珍惜它。
▲P16
桥西的河道,四时风光皆不同,令人着迷。
初冬。
▲P18
秋:寒烟翠。
冬:雪后,瘦的树,轻的原野。
▲P19
以下三幅是同一角度秋和冬的并置,经常看我博客的朋友应该知道,
不同季节同一角度拍摄,变成俺的爱好了!难道俺前世是印象派画家?

强迫症加完美主义的女子桑不起啊,您凑活看吧!
没有叶子的树,各种姿态,大爱啊!
▲P21
▲P22
埂上雪地足印,俺和同事踩滴。
▲P26
四年里,第一次春天来施塘桥边是最近,2013年3月28日。
清明时节,江南的原野到了一年里色彩最丰富的时节!
桥东南,黄的菜花、白的梨花、绿的麦苗编织成彩锦在眼前铺陈开来……
▲P27
除了P12那个阿公,这是我数次拍施塘桥第二个遇见从桥上的过客。
阿婆说到张泽亲戚家吃饭,我说你怎么不到公路上搭车呢,阿婆边走边说,没事,反正还早,这是内路,近的!
张泽原先是镇,撤乡并镇后,张泽现属于丁蜀的一个社区,
在中华俞氏宗亲网上,曾经看到这样的句子:
“ 宜兴城东老村猷谟圩名声也被百年前尚无炊烟的张泽取代……”
▲P28
东西南北都是黄花,
小光圈,贪婪地把所有的细节都清晰地摄入镜头。
▲P29
空气都流淌着蜜一样的芳香。
▲P30
虽然主角是老桥,但必须来一张这样的构图,这是对黄花最起码的尊重!

▲P32
氤氲雾气中,老桥的石阶干干净净,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长出一层新绿来。
▲P33
倒是水中的新长出的苇丛油汪汪的,像是一碰就能晃出绿色的汁液来,
随着微风在你面前性感地飘摇着,叫人忍不住一下下按着快门。
▲P3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小船儿荡荡漾漾,要过桥洞啦!睁大眼睛哦!
▲P40
睁大眼睛终于看到想看的,桥拱里的龙门石,实在是看不清纹饰,貌似兽(龙?)戏珠的样子。
▲P41
北面桥联和桥铭都很完整,但背光,片质稍差,就不展示了,
调转船头,回啦!
恰遇一只运货的机帆船经过,阿公赶紧把船划向东面,一边嘱咐我抓紧船沿。
▲P42
哪有手腾出来抓船沿啊,一边跟阿公说没事,一边赶紧趁机咔嚓几张龙头的侧面像~
这个角度看这蚣蝮,瞪圆的眼珠,龇牙咧嘴,还有飘逸的须,更多了一份威风凛凛的感觉!
天青地阔,春风沉醉。
在完成这篇博文时,忽然又想起此桥的乳名“北施荡桥”,南面不远处,张泽街上,还有一座南施荡桥。
相传春秋末年,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为避祸乘舟泛太湖而去。
西施日夜思念,沿太湖寻范蠡踪迹而不得,伤感之极,在舟中弹起两人熟知的曲子,
幸被范蠡所闻,乃得以相聚。起相会处俗称西施荡,所建桥梁为施荡桥。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西施是否真的在此水面泛舟,欸乃声渐远,已无从考证,
可以肯定的依旧是那刻在石头里、印在家谱上的文字,
那是一个个神秘的家族密码,引领后人去探寻,探寻基因的源头,精神的故乡。
那个俞姓的祖先,在六百年前就慧眼识珠,
认定了这个“溪山幽胜”之地,不需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只消这样一个宁静的水域,
快乐富足时可以放歌,悲伤贫困时可以躲避,
此心安处是吾乡,便可以世世代代,生生不绝。
足矣。
前一篇:江南,那一片无人知晓的香雪海……
后一篇:春和景明入龙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