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烟尘中的官林桥

标签:
宜兴古桥石拱桥官林中国电缆城伏狮 |
分类: 古桥 |
它是宜兴仅有的几座闹市中的老桥之一,和宜城东仓桥相比,
镇中心的地理位置令其终日喧嚣热闹,桥身上的对联、卧狮更增添了它的金贵与气派。
▲P2
这里是官林,此桥唤作官林桥。
官林,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在秦汉的明月下,这片土地叫做“官亭”。
在中国黄金时代的唐朝,这座位于滆湖西畔的小镇,因凌于云水烟霞之上,
更名为“凌霞”,(这个名字太唐风,太飘逸啦!)
宋代,这里人文荟萃,官宦如林,故称“官林”。
“双珉耀目美凌霞,锦绣文章属大家。”这是宜兴的第一位状元、宋代佘中对官林人杰地灵的由衷赞叹。
宋代,官林中里村人吴邦翰,官至户部尚书,
因受奸臣陷害被皇上斩首,平反昭雪后,皇上下旨配上金头葬于京城郊外。
后官林吴家族人上奏朝廷,将吴邦翰的遗骸迁回官林安葬。
之后吴家陆续出了5位清官,均官至尚书,后人将他们的遗像挂在司徒庙里。
庄严肃穆的司徒禅寺,默默述说着“三代皆翰林,一门六司徒”的传奇故事。
在历代百姓的虔诚祭祀里,六司徒厚德重学的两袖清风绵绵不绝,吹拂着官林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
宋、明、清三代,人杰地灵的官林,先后走出了22位进士。
近现代,被喻为中国科教界“双子星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天津大学校长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兄弟;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新中国水泥科研事业的主要奠基人缪纪生等专家学者从官林走出。
▲P4
言归正传,说说今天的主角吧!
官方资料:
官林桥,位于宜兴市官林镇官新街。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各有台阶23级,花岗石砌筑。桥通长25.40米,桥面长3.07米,中宽3.75米,堍宽4.40米。
桥孔净跨8米,矢高5.50米。西坡长11.30米,下堍枕石长5.05米;西平堍长2.15米,堍宽5米。
中间枕石间距4.65米,两侧枕石间距9.25米。枕石宽0.50米,厚0.40米。桥栏杆宽厚为0.48×0.48米。
桥铭:重建官林桥光绪甲辰。桥栏两端各有卧狮一对。桥孔两侧均刻有阳文楷书桥联。
▲P5
当真是“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啊。
龙年第一批迎春盛放的某个周末清晨,我第四次来到官林桥边。
蓝天澄澈,空气清冷;老屋斑驳,春花烂漫;
浣衣女子的棒槌声传出很远,官林桥上依旧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一切都是百余年前的模样……
▲P6
官林桥的“现代适应性修缮”做得还算“仁慈”,
只在两边加了水泥道,看得出是分两次加的,比很多古桥的水泥侧道要宽一些,
无论自行车还是摩托车上下都畅通无阻,胆小的推行,胆儿大的则直接就呼啸而下了。
此桥最稀罕的当属这四只石狮子了。
宜兴现存一百四十余座老桥中,各个方位皆有卧狮镇守者,唯官林桥。
初春,空气里尽是草木复苏的气息,天媚媚的,阳光硬硬朗朗地直射下来,
卧狮敦厚安详地注视前方,和一百五十年前的表情没有半点分别。
四只忠诚英武的狮子忠诚镇守着百年老桥,
人来人走,城兴城衰,盛世乱世……
就这样一遍遍轮回,唯古桥无语石狮无语,默默见证着孟津河边的沧桑流年……
▲P8
一起来仔细端详下吧。
在前面《大变迁中的黄干桥》一文中曾经介绍过:
西南、东北两端的是踩圆球的雄狮子。

▲P10
(这体贴的设计让我对此桥多了几分好感。)
一天的暴晒的热力,在向晚时节的一场骤雨中被冲散。
花岗岩台阶上,一汪汪积水透着天光,深深浅浅隐匿着无数流年的秘密……
不知为甚,龙门石中间无端涂上了一层水泥,让我再无心多拍
枕河人家沐浴在温暖的晚霞中,
只要河流还在,如水般平静的日子就不会停止。
经常看到有粗粗的亮蓝色自来水管贴着老桥桥身,
这次不同,是以细管子,看上去也是水管,估计是私人的,大煞风景啊
为啥一定要在这个部位过呢,有关部门捧着管理条例,为啥就不能出来管管捏?
▲P14
桥铭:重建官林桥光绪甲辰。
避不开的水管、电线、太阳能
▲P15
有了桥联,古桥一下就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
这南侧为:“肇迹溯东吴千秋巩固,安澜通北滆百渎迥环”;
北侧为:“络绎舟车□□□古迹,纷纭冠盖记题栓豪情”
大意曰此地历史悠远,河渎安澜,商贸繁盛,文脉厚重,
虽则北联缺了俩字,但依然能够体味其工整的对仗与恢弘的气势。
▲P16
桥南。
曾看到报章一篇描绘旧时此段老街繁茂场景的文字:
民国时,街道宽不过一丈,麻砂条石铺面;总长不足一百五十丈。
从孙家桥至十字街最长,是商店集中的主街道,也最热闹。
小贩起家的马同茂,开设“同茂鑫”字号,经营百货,规模最大,资本雄厚,
批发零售生意兴隆,远及金坛、溧阳,为地方首富。
南北杂货店有数十家,除卖油盐酱醋、糖果糕点、香烛纸马等之外,还有卖四川、湖南桐油、麻丝。
当地河网纵横,运输积肥全靠船只,湖浜各村农船独多。
孙家桥、南沿河西边泊满木排,长达一里多,有木行数家。
桥北沿河泊满船只,粮行都自备河埠方便农船停靠售粮,农村粮食丰富,远销常州、无锡诸多城市。
茶馆有十多爿,十字街口的“摘星楼”最讲究,是乡绅富户聚乐豪赌场所。
向南称南街头,铁、木、竹匠设铺作坊地段,间杂几家仔猪行。
街口向北至午桥比较冷清,只有几家剃头店、裁缝铺。
向西全是民宅。豆腐店开设在河边街梢头。饭店、熟食店在闹市区。
白天乡下人上街,熙熙攘攘,夜晚退市后,为防盗贼,孙家桥、午桥各街梢头木栅栏门关闭,
有商会组织的商团站岗自卫,更夫敲打梆子铜锣巡逻看夜:“的笃、的笃、镗———”
古镇作息有序,生活井然……
雨后,桥堍的老竹匠,也出来站在狮子边透透气。
▲P18
城里童靴大概都不晓得这是啥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词儿您知道吧,青梅竹马就是从李白这诗中来滴,
这,就是传说中的竹马。
现在只在乡下还用得上,夏日的傍晚,洗漱完毕,拿着竹马,搬上竹床,在门口的场上搭起乘凉的床,
竹床上,竹床下,哗哗地倒上几大盆子冰凉的井水,干涸的泥地像海绵般瞬间把所有水分吸入,
颜色也由浅变深,十几平方的地儿顷刻就凉快了下来了。
劳累了一天,夜幕降临,一家大小横七竖八躺在竹床上,是人们最惬意的事了。
孩儿们在竹床边奔来跑去,娘儿们大声唠着家长里短,
看着深蓝夜空密布的繁星,听着周遭草丛里蟋蟀的啁啾,
夜深了,一切安静下来,似乎过了很长时间,忽听得谁家的妈妈大声叫起来:
“进去了,屋里去睡了,着凉了!”——
遂听得窸窸窣窣一阵,老老少少都回屋了,竹床,等天明再搬回去。
这周而复始的竹床美梦不知带给我们多少温馨的回忆,
现在条件好了,家家空调,这纯朴的夏夜场景怕是再也寻不见了……
桥边的小屋就是师傅劳作的工场。
逼仄的空间里,杂乱堆放着许多原料、工具以及废弃的但依然可以当柴火烧的废料。
▲P20
师傅说他在这里开店也已经几十年了,刨、拉、截、锯都在这里完成,背后的门就通着孟津河,
平时师傅主要做些竹马、竹床、竹梯子、扁担等简单的物事,
虽说现在用的人少了,但做的人更少,倒还可以维持生计。
▲P21
出门就是河埠,堆着大捆大捆的竹子,桥畔的两只狮子似乎为师傅看家护院。
▲P22
上次去,曾拍到师傅的老伴,俩人有说有笑的在河边砍竹头。
▲P23
和所有老桥一样,年岁大了,桥身上总会生出些可爱的附属物来。
瞧,这是哪家的孩童在桥头嬉戏时,不留神把一颗石榴子儿仍在了探石上的罅隙里,
不知不觉竟长得煞有其事了,茂盛的绿叶里星星点点透着些殷红的花,
像一盆预设的盆景,不偏不倚地安放在桥铭边。
▲P24
狗尾巴草总是无处不在的,给点尘土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
▲P25
这棵有些象芫荽,难道是哪位大妈坐这儿歇息时落下的?
▲P26
最引人眼球的当然还是初春时节河岸边这性感明媚的迎春了!
▲P27
蓝天红衣,古老的石桥,轰鸣的摩托,日子就这样泼辣干脆地铺展开来。
官林是中国著名的“电缆城”,
官方资料:
产业优势明显。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年名列宜兴第一,连续五年位列无锡第三。
先后获得中国经济强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15项国家级荣誉。
人居环境优美。成功获得江苏省人居范例奖和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等荣誉。
由于近年来官林的产业经济发展迅速,
本地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迅速扩张,由此吸引了一大批外地工人的到来,
友人说,官林的外地常住人口已经远远超过本地人数。
▲P30
桥边这位抱着胖娃看光景的小兄弟穿的是工作服。四川人。
▲P31
这位妹妹穿的也是电缆厂的工作服,没有回答我是哪里人,好像听不懂宜兴话
桥南的老街上,偶遇一群快乐的宝宝,全部是爸妈在附近厂里打工的,安徽籍居多。
这个小美妞超爱笑,可爱得不得了,稍微逗逗就乐成这样了!
▲P34
这位则很忧郁很茫然,酷酷地……
▲P35
一直跟着,俺拿起相机他们就前推后攘自动排好凑在机子前,臭美的孩纸们
后来俺只好换了小小白,这样可以透过宝宝们拍后面滴人群
▲P37
这位傍爷是地道的本地人了,看着我前后拍的起劲,冲我说:
“官林桥好是好,还没南面的中里桥好哇,中里桥比它大,也有对联的,一大两小三座桥连在一起的哇……”
说完面无表情的走了,好像很是瞧不起我小年轻没有见识过中里桥的样子。
其实内心还是有些郁闷,这中里桥已经听很多人说过了,好好的大石拱桥92年硬被拆除了,
更可恶的是,坊间传闻,中里桥的石料全部给浙江人买去了……
逝者如斯,奈何奈何,还是好好保管尚存的吧。
日落西山,倦鸟归家,桥堍的大姐常年在傍晚时候端着红盆等候一些夜来生意。官林位于苏南第二大湖——滆湖西岸,
明代诗人王超曾为我们描绘过滆湖百姓“晚饭香炒云子粒,晨羹细斫锦鳞肥”的安居乐业图,
官林的滆湖野鸭宴和滆湖鱼鲜都是远近闻名的呢!
▲P39
每次黄昏时去,红盆大姐都在,老桥是很多人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这儿市口好。
石阶上的人群络绎不绝、步履匆匆。
眼前的官林桥,没有昔日名人雅士的高调清韵、没有富商巨贾的挥霍奢华,
只百年一日安然隐藏在市井的烟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