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宜兴古桥大虞桥官林都山村单孔石梁桥吴冠中水墨 |
分类: 古桥 |
P1
大虞桥,位于官林镇都山村西约一公里,建于清代,单孔石梁桥。青石、花岗石混筑。
桥长23.28米,中宽3.29米,净跨5.9米,南坡长8.3米,北坡长7.7米,南北各有石阶20级。
P2
邂逅大虞桥是劳动节那天,阳光明晃晃滴昭告着春末夏初的节令。
邂逅大虞桥是劳动节那天,阳光明晃晃滴昭告着春末夏初的节令。
这样的画面总是令人神迷的:
坚实的泥地稀疏的落着些车辙与脚印;四月的黄花不知疲倦滴翩跹着这一季最后一支舞曲;
近黄昏的光线把竹篱笆在黄土地的投影衬得分外节奏分明;还有那斜阳中的红砖房。
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轻松美好,只因那座连名儿叫出来都有些浪漫的古桥——大虞桥
已经在路尽头等我百余年了……
P3
难以抵抗的诱惑,我想无论哪位到这儿来都会像我一样,蹲下,然后来这么一张!
咔嚓的时候发现菜花底下竟然夹杂着几朵早开的紫云英!
P4
越来越接近老桥,也越来越清晰滴感受到不远处喧腾的工业气息!
宜兴市官林镇都山村——大虞桥所在的自然村,是宜兴市综合经济实力第一村,
曾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无锡市工业明星村等等等等(此处省去N多荣誉)!
所以有些高楼厂房烟囱油罐啥的在画面里是很正常滴!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见怪哦!
P5
桥的全貌咱只能拍到这样了,再往边儿去,我就掉水里啦!
好长的引桥!这河面百余年前应该比现如今宽吧,那么按理它也该建成夏芳桥那样的四孔石梁,
P6
P7
不可避免滴,被后人因“方便”而铺上了一条水泥小道,老桥是宽怀的,可以坦然接受,
而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古今合一,就唯有一声叹息了!
P8
石阶两边的青葱野草远看甚是齐整,犹如大地为古桥披上的绿色丝巾,倒也别有风味呢!
只是昔日热闹的古桥如今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我转悠的近半小时,除了陪同的阿汤一家,竟再也没有见到一位行人!
又是一顶行被遗弃的老桥!
P9
桥面没有龙门石,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
仔细看这条石,发现菱形花纹,感觉像是近代的,困惑中……
仔细看这条石,发现菱形花纹,感觉像是近代的,困惑中……
P10
素朴至极的探头。
上面还留有清明时分乡民放置的冥纸(我们这儿的乡俗很多,清明是要在附近的桥边为先人压一串纸钱),
用一块泥石压着,只剩下一张泛白的纸条了。
上期的博文中,林栖者问圆敦敦的探头是起什么作用的?我啥了些资料:
很多探头都连着桥身的条石,深深地插入桥身中,外表好像只是为了好看,其实它像锁石一样,起到对整个桥的横向加固作用;
有些探头是龙头形的,意为“吸水兽”,用它来监视通过桥孔的流水,以免它们兴风作浪;
也有些资料说探头除了有“镇水”的作用,还是监视洪水的一个重要标尺。
今晚和几个宜兴的民俗专家晚饭,问起这个问题,档案局的宗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有些桥的探头下方有楹联,如果楹联上的文字要修缮,不得在这探头上落脚系绑绳嘛!呵呵,也是一说呢!
不知道这些林栖者是否满意,是否还有其他的说法呢?
P11
桥东面乡野风光!
围网对于泄洪和航道的安全等等来说绝对不是好东西,但对摄客来说绝对是个好东西!!可惜有风
桥西面。老桥边必有新桥!
这次的大遗憾就是没有在新桥上来一张遥看老桥,坐车里竟顾着看片子了,眼睛一眨就过了!呵呵,下次去补吧!
P14
南坡下桥,三岔路口。典型的水乡泽国景象。
P15
此处无话,仅作留念

P16
东南
木办法了,强迫症啊!这次来个前实后虚吧!
好多小虫子萦绕镜头前,赶都赶不走!
P18
西南
西南
拿起相机时,一只小黄狗!等我放下机子,它就不见鸟!郁闷!!
P19
继续前虚后实。
不过这回好像后面也不实,焦也不知跑哪儿去了,凑活吧!!
P20
荒草斜阳中,准备归家。细瞧,桥面的东侧竟被铺过柏油,呜呼什么哉!
荒草斜阳中,准备归家。细瞧,桥面的东侧竟被铺过柏油,呜呼什么哉!
P21
此行最后一张,黄花黄花我爱你!哈哈!
此行最后一张,黄花黄花我爱你!哈哈!
再见,大虞桥,再见,2010年的最后一批油菜花!
此次拍摄缺少人,不够满意,容我象灰太狼那样吼一句:我会再回来滴——
大师的离去在我家引起了小小的震动,LG作为大师的忠实粉丝,每天和我说吴冠中,说他的文说他的画说他的为人,
那天整理电脑里大师的画作,发现这张,和大虞桥一样的形制,便一并发上来啦!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