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人考证,吃粽子的风俗早于屈原时代就有了,吃粽子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纪念谁,而是为了祛病辟邪。
关于端午节的很多传说都是后人嫁接的,纪念屈原、武子胥和曹娥纪念父亲等传说都不足信,那不过是后人加进去的内容。有关龙崇拜祭祀的说法也是后代学者的猜测。其实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只是叫法和内容与后世有所不同。
从百度搜索到的解释是: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这段有关端午节的解释有一点是正统的,也是最原始的说法,即端午节是一个避邪的日子,我们祖先在这一天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辟邪,吃粽子也不例外。我们从端午节的别名可窥探一二。
端午节最早叫浴兰节。因为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所以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也就是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以兰汤沐浴,目的是防治皮肤病。端午节还有个名字叫菖蒲节。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既然很多活动都为了辟邪祛病,吃粽子怎么会不是呢?
另一个证据是粽子果然能祛病辟邪。据史书记载,古人吃的粽子是用菰芦叶包的。何谓菰芦呢?所谓菰芦,菰指菌类植物,芦即芦苇。【申集上】【艸字部】菰
【唐韵】古胡切。【博雅】菰,蒋也。其米谓之胡。【西京杂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有首者谓之绿节。【别名】茭白、茭儿菜、茭笋、菰实、菰米
【来源】禾本科菰属植物菰,以茭白、根及果实(菰实、菰米)入药。夏秋采,分别晒干。
【源形态】多年生浅水草本,高达2米。根状茎粗短肥厚,生有多数匍枝及粗壮须根,埋于泥中。嫩茎秆被黑粉菌寄生而肥大成茭白。【性味归经】茭白:甘,凉。菰根、菰实:甘,寒。【功能主治】茭白:清热除烦,止渴,通乳,利大小便。用于热病烦渴,酒精中毒,二便不利,乳汁不通。菰根:清热解毒。用于消渴,烫伤。菰实: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用于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由以上可知菰可药用,用菰叶做食物,也当有药用效果。古人以菰叶包粽子,目的也是为了祛病辟邪。再就是用芦叶包,古人认为芦叶也能祛病辟邪。特别是芦根,就是中药材,性甘、寒,能清热生津,治热病烦渴,牙龈出血,鼻出血,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等。这所有病在古人多是怪病,端午节吃粽子能够防病。
因此说,上古时期,我们祖先吃粽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祛病辟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