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习俗节日端午起源传说屈原曹娥崇拜历法纪念疾病药物邪恶文化 |
分类: 文化品茗 |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大致有四种:一是屈原纪念日。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二是孝女曹娥纪念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三是迎涛神,也即伍子胥的纪念日。四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五是蓄兰沐浴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六为夏至。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以上说法都欠考证,均为谬传,其实这个节日早在夏朝前就有了,闻一多的说法有些道理,但决不是什么历法日和个人纪念日。
为什么要避邪呢?因为有邪,人们在年复一年的生活中,感觉到这是一年灾厄发端的日子。按天干地支纪年,“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端午节界于芒种和夏至之间。芒种前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因叫“霉雨”季节。此时也是各类疾病、瘟疫多发季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有些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但有些疾病是一时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的,当时人们常将难以治疗的疾病视为邪辟,与天降灾厄或鬼神为祸相连,由于这种现象具有往复性,所以人们在五月五日这个灾厄发端的日子想方设法驱鬼辟邪,如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久而久之,五月五日就成为节日。由于这个灾厄发端的日子正值五月开端、也是夏季炎热的开端,因此叫端午,作为节日,就叫端午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于是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那么端午节是不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呢?肯定不是。如果是因驱鬼辟邪成习俗最终成为节日的话,源头当在夏之前。早在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的秩序神已基本定位,以一定形式驱避疫鬼邪神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就有了,《礼稽命征》云:“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为小鬼。”如果从治病角度来成俗最后成节,其源头更久,当与中医有关。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中医就达到了相当水平。夏商周时代,人们就知道从植物取药治病、防病,五月五日是取药的好日子,也是预防疾病的好日子,据传商周时代就有了午日以兰汤沐浴的习俗,至少在屈原之前就应该有这样的习俗,甚至是节日了,这应该是端午节最早的源头。前一篇:历史上能听懂鸟兽语的人
后一篇:诗话端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