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可谓代有贤人出。何谓贤人,通常指有德行和多才能的人。贤人未必都立于朝堂之上,如陈子昂《明必得贤科》中所说:“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像商朝的傅说、伊尹,周朝的姜尚,汉朝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等等,都生活在民间,最终为君王用而显示贤能,但世间还有很多贤者终隐匿民间,独守其贤,安贫乐道。虽始终未能贤达,但清誉四溢,安逸且幸福。
信阳师范学院开设贤林讲坛,首先是承贤。学校坐落在贤山脚下,贤山原名贤隐山,因贤人周磐隐居于是,故名贤隐山,南朝著名诗人沈约曾写有《贤隐山》词,并被谱曲在军中传唱。明朝文坛前七子何景明生于此,死后葬于大复山上,墓就在贤林讲坛不足百米处。设贤林讲坛也意在对先贤遗风的传承。

其次是养贤。人不是生下来就是贤者,也不是人人都是贤者,但只要你想成为贤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贤者,这意味成贤需要一个做贤者的愿望,也就是要树立一个至高境界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这个目标就是“至善”。同时,成贤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养”,这个“养”就是修身养性和积累知识、擦亮智慧的过程。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信阳师范学院南望“云中公园”鸡公山,西邻“长淮明珠”南湾湖,位于贤山北麓,浉河之滨,校园建于青山绿水之间,山幽林茂,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正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有了成贤的环境,还要有成贤的目标,现在贤林讲坛给了这样的目标,并且以讲坛形式为成贤聚贤提供了平台。
再次是聚贤。天下贤者多矣,我们可以通过贤林讲坛汇聚各方英贤,请他们来校讲学。贤达并非一定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之类城市,也非一定聚集在北大、清华、复旦之类一流学校,自古清流处处有,如上世纪初的湖南师范学校一样能贤达云集,许多人彪炳史册。聚贤并非一定留贤,贤人常聚,也是一种风景、一种品位、一种追求,博鳌不就因为一个论坛而闻名天下吗?如天下贤达云集,这里山虽不高,水虽不深,但会因此有了灵气和名气。
贤林讲坛的开办,是个好的开端,百利而无一害。主持讲坛的人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贤者,智慧且有责任感,心静如水,俯仰天地,颇有儒风,其勤勉作风令人感动,相信他一定能汇聚同道,通过苦心经营,打造出属于我们师院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亮点和世人心仪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