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既然选择修订《诗经》,说明孔子对诗歌感兴趣。既然对诗歌有兴趣,那么他本人一定喜爱诗,既然喜爱诗,文人自然要写诗。对于孔子写过诗吗?答案是肯定的,据后世学者论证,孔子的确写过一首《获麟歌》。据载鲁哀公十四年,鲁人去西郊打猎,猎获一双麒麟,而不识为何兽。孔子见了,说道:“这是麒麟呀!”获麟一事对孔子刺激很大,他将这件事记在他所作的春秋上,而且停笔不再往下写了,同时作了一首《获麟歌》。这首诗歌已经找不到了,后世学者确信《国风•周南•麟之趾》就是那首《获麟歌》,于是《麟之趾》就成了孔子传世的惟一诗作。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这首诗歌分三章,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者迫害贤人(包括自己)。
说《麟之趾》是孔子的作品是有根据的,一是与孔子关于鲁人打死麒麟的记载相吻合;二是这首诗歌被收录到周南。世人有个误解,以为周南即周王朝以南,其实不然,我认为《诗经》里的周南指周公的封地之南,召南指召公的封地之南,周公的封地为鲁,召公的封地为燕,孔子将自己的作品收录在周南里是对的,诗经没有鲁风、燕风也可以得到解释了。只是写这首诗时孔子已71岁,《诗经》已成书几十年了,除非他的弟子们重新整理了《诗经》,不过这也是可能的。
实际上《诗经》里还有四首诗十有八九也为孔子所作:一是《卷耳》;二是《樛木》;三是《螽斯》;四是《汝坟》,都收集在《国风·周南》里。
《卷耳》写于孔子青年时期,那时他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这首诗就是他任“乘田”时,乘车去牧场时写的,表达了一个小官吏忙忙碌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想象家中妻子采卷的情景,表达了深切的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可能写于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妻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孔子因此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也就是在这一年,孔子开始做官,那种对朝廷和鲁昭公感恩戴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作《樛木》表达祝福也属人之常情。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可能写于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前后,当时孔子任鲁司寇,对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之祸深恶痛绝,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削弱三桓,遭到抵制,最终行动半途而废。孔子写这首诗,影射三桓之流子孙众多,盘剥百姓,如螽斯一样吃尽人民辛勤劳动的粮食,字词之间充溢着仇恨。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为避祸也到了齐国。公元前515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汝坟》很有可能就写于孔子返鲁之后,该诗表达了孔子与家人团聚,妻儿的喜悦之情。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以上仅为本人一家之言,不为史据,不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