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病夫”一词,最先叫“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报》(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人。按照梁启超的翻译是:“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华儿女的蔑称。
此后,“洗雪耻辱”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夙愿,所以当我们在奥运赛场拿到金牌的时候,举国动容,当奥运赛场上中国国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回响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和无数中国人一道热泪盈眶。而今,中国已经成为奥运金牌大户,但我们是否就不再是“东亚病夫”了呢?我觉得金牌数量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如何,一味地为了雪耻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病态,心理上的“病夫”比身体上的“病夫”更可悲,如果我们全民族都在追逐“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匹克精神,那么我们举不举办奥运会、获不获得奥运金牌都没什么关系。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它们的运动员很少能拿到奖牌,我们并不能由此结论他们就是病夫。当年把中国人称作“东亚病夫”,起因也不全是中国人参加那次运动会的失败,主要是清末中国政府的一再失败和许多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遭洋人轻视。因此,我觉得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得多少奖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本届奥运会是否成功关键看我们的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文化展示的效果。只要让世界看见我们中国人心理上不再病态,才最能说明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什么“东亚病夫”。所以,我们要走出单纯为了雪耻的阴影,面带微笑地迎接奥运、参与奥运、潇洒奥运赛场。
加载中,请稍候......